六月的蟬鳴還未消散,高考的硝煙已悄然退場。
高考前,父母把孩子生活中共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高考后,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父母將全部精力傾注在孩子身上,從清晨的營養早餐到深夜的溫牛奶,從模擬考試的成績分析到情緒波動的及時疏導,事無巨細的照料背后,是 “一切為了高考” 的集體潛意識。
孩子則蜷縮在這份過度的關愛中,深刻體驗了一把什么是“考前掌中寶,考后墻邊草”。
![]()
考前飲食豐富,大魚大肉,考后饅頭咸菜就大蔥。餐桌上的食物變遷,不僅是飲食標準的驟降,也是父母焦慮與期待的具象化表達。
每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都被賦予 “補腦益智”“增強免疫力” 的特殊使命。
此刻的優待,是為換取未來的理想成績。
對部分家長而言,高考結束意味著 “投資期” 終結,若結果未達預期,這種落差便會轉化為對孩子的失望與冷漠,連飲食待遇都隨之降級;另一些家長則是慣性使然,在失去 “高考” 這一共同目標后,不知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維持生活運轉。
這種餐桌上的 “雙標”,對親子關系的傷害是深遠的。難道父母愛的只是孩子的成績嗎?
![]()
高考前,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往看不慣的事情選擇隱忍,甚至不惜用贊美替代批評,這種態度的 180 度大轉彎,實則是 “高考優待” 的又一縮影。
![]()
他們擔心批評會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學習狀態,于是選擇壓抑自身真實感受,用 “討好式” 的贊美來維系家庭表面的和諧。
![]()
當孩子高考成績亮眼,家長態度隨之變得溫和包容,這種看似融洽的家庭氛圍,確實容易讓人產生 “親子關系本就簡單美好” 的錯覺。
![]()
不可否認,高考成功帶來的喜悅,能在短期內彌合許多家庭矛盾,家長因目標達成而松一口氣,孩子也因成就獲得認可,雙方在短暫的歡慶中,共享著難得的溫情時刻。
![]()
當孩子考出高分時,父母的笑臉、物質獎勵與贊美鋪天蓋地;一旦成績下滑,換來的卻是沉默、指責甚至冷暴力。這種 “考得好 = 值得被愛,考不好 = 不配被愛” 的邏輯,讓孩子潛意識里將自我價值與分數畫上等號。
![]()
真正的愛,是讓孩子相信,無論發生什么,家永遠是退路。
分數至上” 的家庭教育,本質上是在批量生產 “空心人”—— 表面優秀,內心卻脆弱得不堪一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