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物
![]()
極物君語:
不好意思,這篇文章會有點“皮”。
有句老話說得好:“吃肉不吃皮,思想有問題”。
誠然,比起底下那層被人奉若精華的肉以外,皮的存在就略顯多余,有時甚至會被直接拋棄。這總讓各種“嬉皮士”痛心疾首——“明明這些皮烤著吃,炸著吃,燉著吃,焯著吃……哪種不是一等一的好味道!”
各種皮食之肥膩、棄之可惜?我只想說,你根本沒有透過脂肪和膠原蛋白,看懂皮的精髓所在。
![]()
/ 柔皮:軟糯似水,一抿封喉 /
如果以絕對理智的視角來審視,富含脂肪和膠原蛋白的肉皮,與“健康飲食”的追求可以說相去甚遠。
其中最受批判的,莫過于豬皮。粗厚的皮下,白花花的脂肪巍巍顫顫,散發著罪惡的氣息,難免叫人望而卻步。
但經過“燜煮”的魔法之后,時間與高溫的催化,使得豬皮中的膠原蛋白失活水解,裂解成明膠化入湯汁,成為自然的增稠劑;皮下的脂肪,也不忘與燉肉時添加的香料緊緊結合,放肆地吸取著各種脂溶性風味物質……
![]()
![]()
最終,豬皮保留著一點點嚼勁,淌出的膠質勉強維系著皮與肉的鏈接。皮下脂肪則成了滋味滿溢的棉花糖,只待完成入口即化的幻變。
原本棄之可惜的豬皮,在巧手之下轉化成了溫柔綿長的全新姿態。
![]()
很少有人,能在面對硬菜中的硬菜———紅燒肉時,還能確保自己的理智堅如磐石,至少年幼時的你我絕無可能。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遵循著蘇軾的燉肉口訣,一塊塊帶皮五花肉,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發生動。
![]()

餐桌上,滿嘴的油光映在醬紅的豬皮上,反射出心滿意足的光輝——然后孩童陷入迷思:明明叫做“硬菜”,可吃著分明這么“軟”,這是怎么回事。
年輕人的第一次哲學思考,何必是“生存還是毀滅”?還不如思考一下紅燒肉的軟硬二象性來得實在。
![]()
東北的豬皮凍,也為豬皮“罪惡的一生”帶來了溫柔的救贖。
越冬殺豬剩下的豬皮收拾干凈,要耐心地將脂肪剔除,而后細火慢熬,直至膠質潺潺流出,最后再將熬出的汁水扔到數九寒冬的戶外冷凝,一盤凍人的豬皮凍才算大功告成。
![]()
動輒花上二、三小時去“改造”豬皮,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它卻是東北一家人冬日的不可或缺。
爸爸們嘬口小酒,來幾筷子蒜醬拌豬皮凍,越喝越有;媽媽們愛它晶瑩剔透,滿滿膠原蛋白;小朋友好不容易夾起一塊皮凍,登時被入口即化的口感迷住,繼續苦練筷子功;牙口不好的爺爺奶奶,也能樂呵呵地吞下那素雅清新的滋味……
![]()
![]()
/脆皮:人之初,就愛一口脆 /
除了柔軟,肉皮還能發掘出另一種全新可能性:“脆”。
不過為了成就脆皮,需要下點狠手:因為水分會阻礙溫度的升高,而脂肪則會始終留有綿軟的口感,是為脆皮的兩大天敵。唯有將它們從肉皮中逼出,才能得到令人心醉的酥脆口感。
![]()
要從茫茫多中國菜里面競選一位脆皮代表,北京脆皮烤鴨一定能排得上號。
吃烤鴨,可以用春餅的柔潤,襯托鴨皮與黃瓜絲的脆脆相疊;又或者直接夾起一片鴨皮輕蘸砂糖,酥脆的鴨皮夾雜著顆粒感滑入口腔,發出“咔嚓”一聲的清澈響聲,激蕩起味蕾的陣陣愉悅……

![]()
酥脆過人的背后,用脆皮水掛糖色和熾熱爐火的熏烤鋪墊必不可少。
脆皮水,一般由糖、酒、醋、水等調制而成。其中的糖在充分加熱后,會發生脫水反應。澆灌到鴨皮表層之后,美拉德反應和糖的脫水反應同時發作,使鴨皮由金黃到淺紅,再到深紅;而脆皮水中的酒和醋又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增添風味之余,又能進一步帶走鴨皮中的水分。
之后,一只只鴨子在烈火中涅槃,燃盡了鴨皮下的脂肪,方才得到這段“咔嚓咔嚓”的愉悅旋律。
![]()
而在樂山美食界靜聽,同樣能聽見脆皮“咔滋咔滋”的召喚。循聲找去,好家伙,這響皮直接把“響”字寫在臉上,生怕你不知道它有多脆。
傳說,響皮誕生自四川江畔某位纖夫的巧思。這纖夫平時囊中羞澀,充其量買些便宜肥豬肉熬油,可這皮也不舍得丟啊!
![]()
某天他一拍腦袋,將豬皮的油脂刮得干干凈凈后焯水,等晾干水分之后,再用噼噼啪啪的熱油炸得金黃起泡。這“我炸我自己”的嘗試,不經意間造就了吃皮界的又一聲巨響。
在樂山吃冷串串,響皮一向是最快被搶光的。脆口的外殼裹上芝麻與紅油,又為豬皮的聲音渲染上了紅與白的伴奏,一串一串,無法停息。


/ 爽皮:皮之第三極 /
“爽”,肉皮的口感“第三極”。
“爽”與“脆”都能通過咀嚼帶來雙顎的歡愉,但“脆”是在熱烈的熏陶下,口中一觸即發的崩斷;而“爽”,則添了幾縷回彈的余地,可在齒間多作玩味——比如說海南東山羊,皮爽到宋朝皇帝都欽點它當貢品。

![]()
羊肉簡單切塊,只用清水和鹽煮開,就已經特別美味。瘦肉自帶婉轉的甜味,而纖薄剔透的羊皮韌中帶爽,上下顎稍一較勁便斷裂開來,給予唇齒一點逆反的彈力回饋,迷人至極。
“瓊州多勝地,此嶺獨巋然。羊肥愛芝草,茶好伴名泉”。東山羊一生下來,就能吃上鷓鴣茶的嫩葉(海南島限定),喝上山間的清泉(海南島特供),好吃好喝惹人羨;
而在東山嶺的奇石幽洞之間,東山羊終日上躥下跳,不怕皮膚繼續曬黑,只求體態越發健美。潛移默化間,也就造就了皮爽而肉不膻的絕妙滋味。
![]()
![]()
還有一些“爽”皮,需要一些冰水的激發,比如廣東人最愛的白切雞。
在山野間的百日撒歡,將“走地雞”鍛煉成了肌肉緊實的運動健將,也將它們皮肉之間的脂肪燃燒得七七八八,便可以施行最終的爽滑升變。
處理好的雞,先要在將沸未沸的白鹵水里浸泡、起落數次,直到雞皮略帶姜黃,釋放出恰好熟透的信號。
而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將雞移師至冰鎮的水里“過冷河”。一熱一冷間,雞皮快速收縮,變成彈韌的黃金戰衣。
入口,先是感受到雞皮與唇齒的微微抵抗,而后是“嘎嘣”一聲的清脆斷裂,雞皮收縮時積累的勢能一下在口中肆意亂竄……即使再不愛吃皮的人,吃過白切雞也要嘆服。

確保雞靚,一家白切雞食肆就有了在廣東安身立命的資本;而唯有將雞皮的爽滑做得出神入化,才算是一只腳踏上了登上神壇的長階。
/ 為什么中國人這么喜歡吃皮? /
回首物質匱乏年代,吃肉曾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聽我大伯回憶,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兩回雞腿,但家里四個小孩,自己又身為大哥,只能啃一啃弟妹的“口水尾”——還好老幺不懂雞皮的玄妙,總是只把肉吃光光,而把橙黃的雞皮藏在碗里。
這可把大伯樂壞了:像豬皮、雞皮、魚皮……這些和肉有著相近的滋味,又飽含熱量和油水的寶藏,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雖然已經擺脫往日的窮困,但節約糧食的傳統美德,仍然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DNA里。
![]()
![]()
可以說,每位“嬉皮士”都是勤儉節約的社會主義好公民,只是有更多的人,會選擇表現得不那么誠實,用“不健康”、“太肥膩”的緣由,將各種肉皮拒以千里之外。
《說文解字》里面說過:“滋,益也”,古人認為,口感是給味道錦上添花、彼此間相輔相成的元素,加起來才叫“滋味”。
![]()

無論是軟糯的溫柔鄉,或是脆口的爆裂感、爽滑的清新范……皮,都為肉類的“滋”提供了至少三種全新的可能性。
將皮棄之敝履,也就等同于永遠關上了這些滋味飛升的坦途。對“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實在太過可惜。
除卻感情上的牽絆、口感上的愉悅,我覺得吃皮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好處——生活已經這么苦了,偶爾“皮”一點,不才更有趣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