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即將消失的村落文化
![]()
古人把一年分做三元。正月十五叫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上元的夜晚謂之元宵。
![]()
元宵之夜,要吃一種米粉做皮,糖果作餡的節日食品,叫圓子。
為什么要吃這種特定的食物呢?
古人在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妻子兒郎都要回家團聚。用什么食物來慶賀團圓呢?大家思來想去,便制作出既團又圓的圓子。用糖做餡是表示內心的甜蜜和快慰。后來,斗換星移,冬去春來,每逢元宵必吃圓子,所以圓子又叫做元宵。
相傳,竊國大盜袁世凱做了皇帝,上元之夜,到北京街頭漫步,聽見攤販叫賣元宵。他做賊心虛,以為元宵和“袁——消”同音,是百姓對他的咒罵,便通令全國,把元宵這個傳統食物,改名湯圓。
元宵要觀燈的。民間藝人經過藝術構思,設計出式樣新穎、造型美觀的寶連燈、白菜 燈、魚 兒燈、走馬燈、宮燈、龍燈等。
《開天遺事》載:“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可見,從唐朝起,元宵觀燈的風俗不僅已經形成,規模已相當宏大了。
![]()
明朝唐伯虎有一首元宵詩: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繞月下月如銀。
滿街翠珠游春女,
遍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方樽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他把繁盛的燈市景象寫得繪聲繪色,更把人們帶進了美好的上元之夜。
解放后,工農群眾繼承了元宵觀燈的古老傳統。除大搞燈展、燈市、燈會外,還在觀燈的同時,猜謎、賽詩、唱歌、跳舞,歌頌好年盛景和黨的政策,給元宵節賦予了新的內容。
聯系小編:
zai-chang-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