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的書法理論導向,正經歷著一場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激烈較量。本文試就其中有關的幾個基本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書法可以脫離漢字嗎
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書法領域流行著種種只重書寫形式而忽視書寫內容,甚至徹底否定漢字的荒謬論調。例如:有人認為書法就是一門純形式的藝術,它的形式即內容;有人主張,書法創新就是要打破文字的界限,把點、線、面作為創作的形式元素,對漢字進行結構性的解構、抽象的變化;有人干脆直白的表明,書法是一種與漢字并無血肉聯系的純藝術,漢字只是書法的一種載體,即使漢字消逝了,書法將依然存在;有人甚至主張通過對漢字結構的改造,打破漢字瓶頸,剔除書法的可讀性,使書法作品成為沒有藝術國界的抽象畫,成為全人類審美的通感藝術。如此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言論的始作俑者都是身居書界高層叱咤風云的大腕人物,其影響之大、危害之深可想而知。
![]()
![]()
![]()
什么是書法?書法的本質屬性何在?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此有個權威性的解釋,即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法篆刻辭典》則稱書法為漢字的書寫法則,具有文字結構的規定性和藝術創造的傳統性。依照上述兩種解釋,似可將書法的本質屬性定義為藝術性 書寫漢字的法則或技法。這就充分表明,漢字是書法的內核和根基所在,在書法創作中,一切形式的構建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藝術化書寫漢字的要求,而藝術化三個字本身就包含了書寫過程中所采取的各種藝術形式和手段。一切肆意扭曲、肢解、踐踏乃至徹底背離漢字的所謂書法創新,都是對書法藝術的褻瀆和背叛。
二、書法的實用性消亡了嗎
一些來自書界的所謂權威大腕人物,多年來一直在散布一種觀點,即書法在當今時代只有藝術性,沒有實用性。在他們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書法在記事、知事、傳遞信息和文化知識等方面的作用已經消失,剩下的作用就是給人們提供純粹的藝術享受。這實際上是純藝術的另一種說法,也是否定和背離書法本質屬性的認識根源,必須予以駁斥。
書法的適用性也可理解為書法的實用價值或
![]()
![]()
實用功能。眾所周知,書法作品的書寫內容,大多來自古今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優秀詩文、詞語,而這些詩文、詞語也都各有側重地具有展現社會風貌,頌揚美好事物,表達人生理念、志向、愿望,體現人間真情的鮮明特征。正因如此,凡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能呈現出技藝和形態上的美感,而且必然具有弘揚文化、啟迪心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勵志育人的社會價值,其既養眼又養心的綜合效應,便是其不可否認也不容否認的實用功能。
![]()
必須看到,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之一的書法,其實用功能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應當不斷強化和大力弘揚。那種視書法實用性為虛無的觀點,不僅完全忽視了書法藝術在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對社會發展進步的積極作用,甚至連書法藝術的審美效應也一并否定了,因為審美效應本身也是一種實用功能。既然如此,書法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至于那些慣以書法大師身份自我炫耀或相互吹捧的人,竟也在喋喋不休地傳播書法無實用性的荒謬論調,更是咄咄怪事!
三、書法之美,美在何處
書法是一門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視覺藝術。那它到底美在哪里呢?
從總體上看,凡成功的書法作品,美就美在高雅文明的文字內容與精良巧妙的書寫技法緊密結合,及由此產生的多姿多彩、特色鮮明、妙趣橫生的藝術形態。
在這里,文字之美與技法之美是相輔相成、交互融合的。只有高雅文明的文字內容,而無精良巧妙的書寫技法,只能叫作寫字,不能稱為書法。相反,書寫技法再好,而文字內容毫無意義甚至低俗不堪,也決不能稱其為書法藝術,只能看作是對書法藝術的玷污。
![]()
![]()
就書寫技法的精良巧妙而言,除了體現在對字體的合理選擇之外,更多體現在對筆畫形態、單字結構及整體布局的全面優化;體現在書寫過程中對大與小、疏與密、斜與正、枯與潤、濃與淡、收與放、開與合、虛與實等辯證關系的巧妙處理;也體現在書寫者對個性化風格特征的追求。最終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作品呈現出或端莊雅致,或清新雋秀,或率直天真,或雄厚豪放,或遒勁堅實,或古樸厚重,或靈動飄逸,或奇絕險峻等各種美感充盈的藝術形態,給人以美的享受。
![]()
![]()
若深一步探察,書法之美還可能在特定條件下有一種更高層次的體現,即既悅人眼目,又傳情達意,感人情懷,動人心魄的意境美。這個特定條件就是,當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能夠通過深思熟慮,有意識地依據所書文字精神文化內涵的不同,而采用與之相應的不同書寫技法,特別是不同的筆勢、筆法,做到以意定形、以形達意、形與意合的時候,那種與所書文字精神文化內涵一致的意境之美,便能以雖然抽象但可感知的狀態展現出來。舉例來說,當我們書寫蘊含激情的文字內容時,就當用剛勁、奔放、豪邁的筆勢筆法;當我們書寫莊重肅穆的文字內容時,就當用直樸、凝重、沉厚的筆勢筆法;當我們書寫詠景抒懷的文字內容時,就當用清雅、飄逸、靈動的筆勢筆法等等。由此不難看出,意境美是書法藝術美的極峰所在,是書法藝術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最高體現。正因如此,追求書法作品的意境美也是每個書法人應該畢生堅持的奮斗目標。
![]()
![]()
令人遺憾的是,在書法審美方面,當今書界的普遍現象是習慣于簡單粗淺地以對作品外在形態的印象加以評價,而忽視從外在形態與文化內涵、精神內涵是否相互一致的高度去作出判斷。一些極有名望和話語權的權威大腕人物,雖然也在各種場合就書法審美問題高談闊論,而自己則幾乎總是一寸不變地用同一技法同一方式書寫各種不同的內容,即使其作品千件一貌,平淡無味,卻仍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另有一些人,為了獲取虛榮,刻意在技法上矯揉造作,故弄玄虛,結果走向反面。這些現象的存在充分說明,在推動書法藝術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大力宣傳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廣大書寫者和社會大眾的宙美水平,仍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務。
四、丑書何以當誅
這里所說的丑書,不是以可識不可識、好看不好看為標志作出的判斷,而是特指那種假創新之名,蓄意扭曲、肢解、踐踏甚至完全背離漢字,隨心所欲胡涂亂抹的書寫行為,以及在這種行為下產生的極端怪異的所謂書法作品。正是這些往往被書寫者個人及吹捧者視為至妙至美的所謂書法作品,在明智的書法人和社會大眾眼里則丑到極點,不可容忍。
![]()
由此可見,丑書之所以當誅,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既顛覆性地否定了中國書法藝術幾千年來不斷發展進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又徹底背離了書法藝術的本質屬性和書法創作的客觀規律,且在創新的旗號下具有很強的蠱惑性和欺騙性,與其說是丑書,不如說是邪書、惡書。如果不加以批判和遏制,任其泛濫成災,對書法藝術的發展進步不僅起不到任何推動作用,反而有可能將整個書壇引向一條萬劫不復的邪路,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
![]()
需要指出的是,批判和遏制丑書,絕不意味著可以停止書法創新的前行腳步。因為創新是一切藝術發展進步的原動力,藝術發展進步永無止境,藝術創新之路也永無終結之時,書法也不例外。所以關鍵不在于要不要創新,而在于如何找到一條正確的創新之路。綜合對上述幾個問題的分析探討,筆者認為,書法藝術的創新,貴在始終遵循文化藝術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文字為本、傳統為根、意境為魂、技法為器的基本理念。在此前提下,從不斷提高作品的藝術水準和藝術品位出發;從書寫內容和字體的合理選擇,點畫形質的提升優化,以及單字結構和整體布局的巧妙把控等諸多方面,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尋求新的改進和實破。若如此作出全方位的努力,書法創新必然沿著正確的軌道不斷前推進,開出燦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文圖:余少君】
余少君,1944年11月生,祖籍四川。 曾任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巡視員。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 現任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自幼喜愛書法藝術,從起步臨帖到潛心練習、創作、研究,歷時60余年。作品以行、草見長,兼及楷、篆、隸。
在長期的習練和創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特點是:遵循書法的本質屬性,堅持以文字本位、形式交融、藝術化表達為特征的書法正道,堅決同種種與此相悖的歪風邪道劃清界限;崇尚師古而不泥古,力求在繼承與創新的結合中形成自己的風格;注重書法作品的文化內涵、精神品味和時代氣息,力求用不同的書寫形式表達不同的書寫內容,努力實現二者之間的協調統一和有機融合,使作品富含意境和生命力;堅持藝無止境、奮進不懈的科學態度,力戒自滿浮躁、貪圖虛名等不良習氣,并始終如一地重視書法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結合創作實踐探索書法真諦,在不斷的自我武裝、自我挑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中尋求技藝的提升與進步;堅守文化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發展進步服務的初心使命不動搖,自覺爭取和利用各種機會參加書'畫方面的公益活動,盡可能多地為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奉獻優質作品,曾被贊為“老百姓的書法家”。
1994年以來,作品先后十多次 入選國際、國內、省內書法大賽、大展,并多次獲獎。個人和作品先后入編《21世紀人才庫工程》 、《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典藏》 、《世界美術大典》 、《當代書畫收藏精品鑒覽》 、《中國翰墨傳世名家名作》 、《中國精神》 、《傳統·繼承——共和國將軍·大風堂·藝術家 喜慶十八大書畫大展作品集》 、《長安雅集》等書籍。此外還先后出版以 《藝道崇真》為代表的三部個人書法專輯,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