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解放后至1985年,區境內先后有熙春街、三皇街等36條街巷被湮沒。1986~2005年,伴隨著城市建設向特大型城市方向發展,舊城改造步伐不斷加快。有142條街巷被湮沒。其間,因崇安寺地區改造、站前商貿區建設、商業服務用房開發等原因,湮沒街巷82條,占57.75%(其中僅站前商貿區地塊開發,湮沒街巷32條,占湮沒街巷總數的22.54%);因學前東路與縣前東街延伸、中山路擴建等道橋建設需要,湮沒街巷32條,占22.54%;因低洼地區改造、新村小區建設,湮沒街巷28條,占19.72%。此外,還湮沒有地無名的街巷24條。
倉橋下塘街,位于中山路附近。倉橋跨縣直河,橋旁為下塘街。1954年填河時,橋被拆,中山路拓建時下塘街消失。
南倉門,位于長慶路。清朝時在此建有官倉,南北各設倉門,南側成巷,為南倉門。1968年并入長慶路。
樹德里,廣勤路至大同路。民國22年(1933年),因吳林石建宅時立“樹德堂”界碑而名。1986年,廣勤路改擴建時消失。
皂莢弄,東大街至后西溪。舊時因弄內植有皂莢樹而名。1987年建皂莢弄小區時消失。
紅旗弄,位于新生路口。曾名旗桿石,1967年更名為紅旗弄。1987年新生路拓建時消失。
南市橋上塘街,解放南路至學前街。因位于城中直河上首,且近南市橋而名。1988年中山路拓建時消失。
中市橋上塘街,學前街至后西溪。因位于原中市橋上首沿河而名。1988年中山路拓建時消失。
監弄,中山路至崇安區政府西側圍墻。此地原為清朝金匱縣監獄。1988年中山路地塊改造時消失。
熙春后街,長慶路至江南家具廠。因位于熙春街北而名。1961年建人民路時,部分路段并入人民路。1989年低洼地區改造時消失。
新風弄,東大街至后西溪。1968年,由萬福弄、靈官廟弄、宿家弄合并而成,取破舊立新之意命名。1989年建鴻運大酒店時消失。
新開河,位于惠勤路東。1989年建無錫汽車站時消失。
丁家園,位于南市橋巷。80年代市第七中學擴建時消失。
堵家弄,中山路至城中公園西側圍墻。因堵姓居住于此而名。80年代后期城中公園擴建時消失。
秦家弄,中山路至城中公園西側圍墻。原系秦家私弄,初為秦氏四房居住,取名秦四房弄。民國時期更名秦家弄。80年代后期建無錫銀樓時消失。
育才弄,時新巷至南市橋巷。因弄內有大王廟,曾名大王廟弄。清宣統三年(1911 年),在此創辦正蒙學校培育人才,更名育才弄。1990年建育才弄小區后成為小區道路。
百歲坊巷,新生路至解放東路。曾名泥巷、南倉廳巷。清嘉慶年間,黃嵩來之妻百歲立牌坊,故得名。1967年改稱幸福巷,1981年復稱百歲坊巷。1982~1990年建置煤浜小區時消失。
置煤浜,解放東路至新生路。清乾隆年間,因朱姓船戶常在此賣煤,曾名朱賣煤浜。邑人華藝三建宅后,因不賣煤只堆煤而改名置煤浜。1982~1990年建置煤浜小區時成為小區道路。
沈興里,通惠東路至陳白頭巷。因沈興記鐵廠得名。1991年無錫北門汽車站擴建時消失。
進士坊巷,東河頭巷至留芳聲巷。清道光進士安詩在巷北口虹橋堍建立進士坊而名。1985年時長177米,寬3~4 米。1992年建東河花園小區時消失。
八兒巷,大婁巷至人民中路。曾名板婁巷、新通巷。宋崇寧五年(1106 年)宋代進士章宜居此,生有八子,后相繼為官。章誼官至大司寇,率八子抗金殉國,后人為紀念他,將此巷更名為八兒巷。大婁巷至人民中路段于80年代前后并入市第一人民醫院側門內,市第一人民醫院正門前一段于1992年人民中路拓建時消失。
魚腥巷,勤學路至中山路。明末清初為集中賣魚之地,清末逐步成巷。1992年建昇平巷小區后,成為小區與銀輝大廈、恒通大廈之間的通道和停車場。
九房弄,大成巷至道長巷。曾為吳姓私弄,因吳姓九子一女獨居此弄而名。解放前此弄不通,解放后通道長巷。1993年建德興巷小區時消失。
白園墻,道長巷至永定橋。原為楊藝芳私園,因園墻都是白色而名。1993年建道長巷小區時消失。
北里城腳,解放西路至道長巷。1950年填河成路。1993年建道長巷小區時消失。
至善里,漢昌路至通運路。曾名祥安里,抗日戰爭時更名為至善里。1993年中國飯店擴建時消失。
日新里,漢昌路至工運路。1993年中國飯店擴建時消失。
明德里,漢昌路至工運路。曾名民生里,抗日戰爭時更名為明德里。1993年中國飯店擴建時消失。
箬葉巷,蘇家弄至解放東路。清康熙時稱黃狗巷,太平天國后因巷小如箬葉而名。1994年復建東林書院時消失。
東映山河園基場,位于東映山河。因緊靠易園花園周邊建宅,又連接東映山河,故名。1994年,建東映山河小區時消失。
縣下塘,中山路至錦樹里。曾名倉浜弄,弄北為清代金匱縣衙門。“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崇武南街,70年代末復稱縣下塘。1994年縣前東街拓寬時消失。
漕房弄,位于縣前街北。因清代中葉設征收錢糧的漕坊于弄內而得名。1994年縣前東街拓寬時消失。
所弄,錦樹里至縣前街。曾名厙弄,因厙姓得名。后弄內無厙姓,改稱所弄。1994年縣前東街拓寬時消失。
仁壽里,位于工運橋堍。因屬盛姓土地,曾名仁盛里。民國34 年,改名仁壽里。1994年建泰山飯店時消失。
陳白頭巷,惠勤路至北新河。因發起建路的人姓陳,滿頭白發,人稱陳白頭,故名。1995年無錫汽車站重建時消失。
裕倫里,位于惠勤路東。1995年無錫汽車站重建時消失。
水曲巷,中山路至解放南路。曾名水闕,后為崇敬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在其宅內投池而死的正義氣節,又名止水巷、水缺巷。因“闕”“缺”與“曲”諧音,改此名。1995年建水曲巷小區時成為小區道路。
白水蕩,新生路至縣前東街。因地處白水蕩得名。1995年建白水蕩小區時消失。
硝皮巷,園通路至盛巷。因肖姓開硝皮作坊而名。1995年建盛巷小區時消失,成為小區與崇安農貿市場之間的通道。
許家弄,園通路至盛巷,因清末許姓建宅而名。1995年新建盛巷小區時消失。
長慶路一弄,長慶路至和平村。曾名南倉門一弄,“文化大革命”時更名。1995年拓建長慶路時消失。
長慶路二弄,長慶路至和平村。曾名南倉門二弄,“文化大革命”時更名。1995年拓建長慶路時消失。
龍船浜,解放東路至大碼頭。1995年拓建長慶路時消失。
惠巷,蘇家弄至顧家弄。明萬歷年間,因東林黨人惠姓宅地而名。1996年建田基浜小區東塊時消失。
南陽里,映山河至園通路。因該處為鄧氏集居之地,鄧姓“群”名為“南陽”(“群”為皇帝封給族群的稱號),故名。1996年建園通公寓后成為小區道路。
蔡園弄,白水蕩至縣前東街。相傳進士蔡瓊枝舊宅建于弄內而名。1992年改建。1996年城中公園改擴建時消失。
施弄,崇安寺至中山路。因弄內多糞穢,俗稱屎弄,“施”“屎”同音而改現名。1996年建天安大廈時消失。
公園弄,位于崇安寺北側。曾名寺后門,后因是公園路的支弄而改次名。1996年崇安寺地區改造時消失。
西映山河,亦園里至東映山河。1996年建西映山河小區時消失。
安仁巷,園通路至南陽里。因巷北有大王廟,可保平安、出仁人志士而名。1996年建園通公寓時消失。
新彩路,園通路至解放東路。1996年建園通公寓時消失。
壽康里,東新路至漢昌路。1996年建勸業場時消失。
長康里,位于恒德路附近。1996年建勸業場時消失。
長康路,通運路至建設路。曾因金城戲院而得名金城弄,1956年更名為長康路。1996 年建勸業場時消失。
長康路一弄,位于長康路。1996年建勸業場時消失。
長慶里,長慶路至解放東路。曾名長康里。1996年建勸業場時消失。
留芳聲巷,解放東路至新生路。曾名劉芳聲巷,后改名流芳聲巷、留芳聲巷、楊家巷。1966年改稱立新巷,1977年復名留芳聲巷。1997年學前東路(中山路至解放東路段)拓建時消失。
西河頭,中山路至解放西路。曾名斥瀆橋巷,即斥瀆上,俗稱西河頭。清末民初,一度稱西河里。1997年再次擴建,并入縣前西街。
迎溪橋,后西溪至前西溪。因橋得名。1988年改擴建。1997年建迎溪橋小區時消失。
岸橋弄,中山路至新生路。明代俞是堂在讀書樓和獨行園之間的烈帝廟巷上建旱橋,無錫方言“旱”“岸”同音,故有此名。1997年學前東路擴建時消失。
鑄冶巷,前西溪至后西溪。因元朝年間開設冶坊于此而名。1998年建鑄冶巷小區時消失。
和平路,位于后太平巷中段。曾名前西村、前中正路,1954年更名為和平路。1998 年建金和飯店時拆除。
高墩上,工藝路至火車站。1998年建高墩橋時消失。
永盛里,通隆里至工藝路。1998年亭子橋拓建時消失。
通隆里,人民東路至永盛里。1998年亭子橋拓建時消失。
永安街,廣勤一支路至廣勤二支路。1998年錫滬路拓建時消失。
開城里,廣勤路至永安街。1998年錫滬路拓建時消失。
廣勤三支路,廣勤路至北新河。1998年錫滬路拓建時消失。
鼎盛里,位于廣勤二支路東。1998年錫滬路拓建時消失。
廣順里,位于廣勤路北。1952年因中段阻塞,西段稱西廣順里,北段稱北廣順里。1998 年錫滬路拓建時消失。
廣勤四支路,廣勤路至蔣巷。1998年建通江大道時消失。
永慶里,位于廣勤路南。1998年建通江大道時消失。
順德里,位于周巷西。1998 年建通江大道時消失。
新順德里,位于周巷西,緊靠順德里。1998年建通江大道時消失。
廣勤一支路,勤福弄至廣勤路。廣勤路拓寬時消失。
城頭弄,縣前街至沙文丼。因靠近城頭而得名。無錫解放后分為兩段,分別稱前城頭弄、后城頭弄。1994年縣前東街拓寬時前城頭弄消失,1999年建國聯廣場時后城頭弄消失。
德福弄,位于亮壩橋東。民國33年建德福庵于弄內而得名。1999年亮壩上低洼地區改造時消失。
復新路,北倉門至東新路。曾名恒德路、東新路,日軍侵占無錫時改此名。1999 年建吉慶苑時消失。
吉慶里,縣前東街至工運路。1999年建吉慶苑時消失。
乾德里,北倉門至東新路。2000年建吉慶苑時消失。
東新路,復新路至長慶路。2000年建吉慶苑時消失。
亮壩上,惠農橋至德福弄。為工運橋堍沿京杭運河向西至亮壩的通道。1999年亮壩上低洼地區改造時拆除,2001年擴建為工藝路的延伸段。
養育弄,后西溪至新街巷。舊時因荒場而曾名野園弄。后聚居之戶日增,以音易字,改現名。1999~2000年市中醫院擴建時消失。
廟巷,人民路至西大街。因鄰無錫縣治西城隍廟舊址而名,后建有官驛,亦名館驛巷、縣西巷。90年代初建機電大樓時消失。
孟淵弄,工運路至萬前路。90年代初,老戲館弄地塊改造時消失。
東河頭巷園場,崇寧路至東河頭巷。因緊靠東河頭巷的一片荒場而名。90年代因舊城改造消失。
天官弄,東河頭巷至留芳聲巷。原系楊家私弄,因楊家做過大官而得名。90年代舊城改造時消失。
通匯橋東沿河,河里至西梁溪路。90年代通匯橋地塊改造時消失。
新生路大院弄,位于新生路東側。原屬鄒姓園地,后陸續建房成弄。1966年改為朝陽路大院弄,1979年復名新生路大院弄。2000年新生路拓寬時消失。
黃石橋,學前街至解放南路。清末時填浜成路,以橋得名。1988年改擴建。2000年建清真寺時消失。
車站路一弄,位于無錫火車站西側。2000年無錫火車站擴建時消失。
車站路二弄,位于無錫火車站西側。2000年無錫火車站擴建時消失。
晉陽里,人民東路至熙春后街。2001年建保利廣場時消失。
大碼頭,長慶路至龍船浜。2001年建保利廣場時消失。
東鶴鳴里,乾德里至北倉門。2001年建保利廣場時消失。
西鶴鳴里,北倉門至東梁溪路。2001年建保利廣場時消失。
瑞陽里,復新路至西鶴鳴里。2001年建保利廣場時消失。
中山路顧家弄,中山路至大婁巷。清代中葉為顧光旭宅地私弄。2002年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時消失。
公園路,中山路至新生路。因公花園而名。東段原為園通路一段,西段為復興路一段。2002年崇安寺地區改造時消失。
圖書館路,大婁巷至公園路。民國元年,因無錫縣圖書館而得名。2002年崇安寺地區改造時消失。
姚寶巷,西河頭至中山路。曾名玉帶巷、搖八巷。2002年建西河花園時消失。
陳巷,京杭運河至東菩提浜。2002年建嘉禾現代城小區時消失。
老戲館弄,位于工運路附近。曾名北后街。清宣統三年(1911年),弄內先后開設新老兩家戲館,因老戲館出名,故名老戲館弄。20代末改名喜春街,1950年復稱老戲館弄。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倉廳弄,工運路至黃泥橋。弄內有施家倉廳而得名。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拆除。
香弄,交際路至老戲館弄。因孫思泉在此開設香店并建香粉工廠而得名。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新街弄,位于老戲館弄旁。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河里,工運橋至黃泥橋路。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惇裕里,長慶路至解放東路。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冶坊場,西梁溪路至萬前路。清末因該處有鑄鍋的冶坊而名。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和樂里,西梁溪路至萬前路。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乾德里,北倉門至東梁溪路。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永興里,東新路至二十四中學。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永春坊,東新路至西鶴鳴里。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東新弄,位于東新路南端。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知樂里,長慶路至解放東路。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平安里,東新路至挑水弄。2002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周新村,勤福弄至鐵路小學。2002年火車站改造時消失。
和樂里南弄,西梁溪路至萬前路。和樂里向南的支弄。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拆除。
匯興里,位于和樂里西。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洽興里,孟淵弄至和樂里。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消失。
東新路洽興里,位于東新路附近。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消失。
漢昌里,漢昌路至長康里。漢昌路的一條支弄。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前、后太平巷,工運路至漢昌路。曾名巷壩上,后建房多間形成巷。護城河邊前后有兩條巷,分別為前太平巷、后太平巷。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張巷上,通運路至漢昌路。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太平弄,長慶路至漢昌路。曾名挑水弄,民國時期稱太平弄。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交際弄,位于老戲館弄北。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交際路,位于工運路西。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萬巷,位于工運路西。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萬前路,位于工運路西。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花園弄,位于通匯橋旁。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瑞乾弄,東梁溪路至長康路。原為瑞昌潤堆棧和乾甡絲廠出資建造,兩家各取一字而名。2003年建站前商貿區時消失。
盛巷,白水蕩至公園路。2003年崇安寺地區改造時消失,成為新生路的一段。
搖車灣,書院弄至沙文丼。因路彎曲,形似搖車柄而得名。2003年勝利門擴建廣場時消失。
黃石弄,大成巷至縣前西街。2005年建錫劇博物館、擴建連元街小學時消失。
旗桿下,中山路至溜浪橋。因清廷恩賜楊藝芳允其宅第前豎旗桿得名。大部分于1954年融入中山路,其余部分2005年建紅豆大廈時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