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維特
微軟這次是真下重注了。
11月3號凌晨,微軟和澳洲的算力運營商 IREN(Iris Energy)簽了一份為期五年的合作大單,總金額高達 97 億美元。公告一出,IREN 股價盤前直接跳漲 20% 以上——要知道這家公司今年已經漲了 480% 了,妥妥的“AI 能源賽道寵兒”。
![]()
根據披露,微軟會先掏 20% 預付款,剩下分期結算,用于換取 IREN 位于德州 Childress 的數據中心里的高端 NVIDIA GB300 GPU 算力。IREN 這邊要采購 58 億美元設備,還得負責建 200 兆瓦液冷機房——背后電力來自它自家的 2.9 GW 清潔能源電網。
AI基建的“慢變量”:微軟為什么急著買算力
如果說 OpenAI 讓微軟站上了 AI 時代的浪尖,那么真正決定它能跑多遠的,是那些最不起眼的“慢變量”——電力、機房、冷卻系統,以及審批速度。
這筆交易的核心不是 GPU,因為 AI 擴容的最大瓶頸已經不是模型。在 AI 爆發的這兩年,微軟最大短板已經不在模型,而在基礎設施。Azure 云服務和 OpenAI 模型都在搶算力,電力批文批不下、機房周期拉太長,成了微軟的掣肘。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2025 年美國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將占全國總用電量的 9.5%。德州因為電價低、審批快,成了少數還能快速擴產的州。微軟的算盤很簡單:不等審批、不建地基,直接租別人現成的電和場地。
![]()
如果說過去十年微軟的競爭優勢在于“代碼”,在AI時代,人才高薪可以挖、GPU花錢就能買,唯獨“電”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這筆交易背后的本質,是微軟在加速彌補自己的能源與算力缺口。
AI基建,Big Tech怎么燒錢?
AI 熱潮席卷整個美股,但市場對幾家巨頭的“燒錢速度”早已分了層。
![]()
同樣是花錢,微軟和 Meta 的待遇天差地別。Meta 三季報公布后,盡管收入增長 22%,股價仍暴跌超 11%。原因很直接——資本開支上調至 700~720 億美元,且沒有明確回報路徑,顯然是被前幾年元宇宙燒錢教育過。華爾街形容 Meta 的態度是“runaway AI spending(失控式支出)”。
而微軟的這筆 97 億美元,則被視為“被需求倒逼的投資”。Azure 的算力短缺是真實的,OpenAI 的模型訓練是真實的,企業客戶訂閱 Copilot 也是實打實的收入來源。微軟花的錢,是為兌現現有訂單,而不是講故事。
![]()
從數據看,這種差異更明顯:2025 年,亞馬遜預計資本支出達 1250 億美元,谷歌約 910 億美元,微軟約 350 億美元,同比增長 74%。Meta 雖然數字高,但投入的有效性被質疑。換句話說,微軟是“買增長”,Meta 像是“賭未來”。
華爾街的共識也逐漸清晰——市場開始獎勵“算得清楚的錢”,而懲罰“說不清楚的夢”。同樣是大規模的AI基建投入,亞馬遜財報后暴漲。這次與IREN合作下來,微軟的估值估計會更加穩健,Meta 的股價卻被自己的支出打成了問號。
IREN:從礦場到“新云”的產業躍遷
站在 IREN 的角度,這筆交易幾乎是公司命運的轉折點。
IREN 曾是全球領先的比特幣礦企之一,依靠自建綠電與液冷系統大規模運行 ASIC 礦機。如今,這套基礎設施被“移植”到了 AI 時代:機房、冷卻、電力供應鏈全部復用,只需更換 GPU 設備,就能切入 AI 云服務市場。
這家公司有三大底層優勢。第一,能源優勢。 2.9 GW 的清潔電力合約,讓它在成本端有壓倒性競爭力。第二,工程經驗。 做過礦機場的人都知道高密度發熱、冷卻系統多難搞,而 IREN 已經在液冷機柜上干了五年。第三,客戶背書。 拿下微軟,意味著信用敞口從幣圈轉向了華爾街。
以往礦場核心商業模式就是面向礦工,跟著減半期來走,賺一年吃四年的邏輯,現在搖身一變成為AI算力公司,這個帶有很強的行業示范效應。
不過與微軟達成合作之后,IREN也存在一定現金流風險,本身合同周期長,IREN 需要先投入約 58 億美元買硬件,而微軟只是預付 20%,剩下的要靠債務融資撐過去,這個對股價是不小挑戰。
另外合同中設有里程碑考核,一旦進度滯后,微軟有權暫停付款。這意味著 IREN 不僅在建機房,也在和時間賽跑。
IREN股價年內已上漲近 480%,這次消息一出又跳漲兩成。市場的分歧也開始加大:多頭認為這是下一個 CoreWeave,空頭認為估值已超現實。H.C. Wainwright 最新報告將目標價定在 45 美元,僅為現價一半。
AI能源的下一步:從可再生到核能
微軟與 IREN 的合作,不僅是一場關于“算力”的競賽,也是一場關于“能源”的搶位。隨著 AI 模型越來越龐大、推理成本越來越高,電力正在成為科技行業的核心瓶頸。
目前幾家 Big Tech 的應對策略大體相同——先鎖可再生能源,再布局自建電力。 谷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24x7 Carbon-Free Energy”計劃,亞馬遜在弗吉尼亞州新建的園區完全依托風能供電,而微軟這次干脆繞過電網,直接找上了擁有獨立電力資源的 IREN。
但接下來,這場能源游戲可能會迎來新變量:核能。
根據 Goldman Sachs Research 的研報,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預計到2030年將比2023年增長約 160%,僅靠可再生能源可能難以滿足新增需求。為了填這個洞,幾家科技巨頭已經開始試水核能。
微軟與 Constellation Energy 簽約重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 Three Mile Island 核電廠第1號機組,這座反應堆一旦獲批重啟,將為微軟提供 835 兆瓦電力,簽約期長達 20 年。與此同時,微軟還與美國能源部旗下的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用自家的 AI 技術來加速核電許可流程,目標是縮短建設審批周期。
除此之外,微軟已明確將在 2025 財年投入約 800 億美元建設新一代 AI 數據中心,其中部分預算將直接用于電力基礎設施升級和核能項目的并行驗證。換句話說,它不再只是“租別人家的電”,而是開始思考“自己造電廠”的可行性。
![]()
對科技公司而言,核能帶來三重收益:第一,它提供 24 小時穩定基荷電力,解決風光能源的不穩定性;第二,核能被視為“零碳”,可幫助企業實現 ESG 目標;第三,它能顯著降低長期能源成本。問題在于——核電審批慢、周期長、監管嚴,商業化 SMR 仍處早期階段。但從趨勢上看,算力大戰最終會演變成“能源大戰”,誰能掌握穩定、清潔、可擴展的電源,誰就能在下一代云計算中搶占先機。
微軟與 IREN 的合作只是起點,未來微軟可能更深入地綁定電力資產,構建“算力自給”的能源閉環。這一動作,正是科技巨頭從“云計算公司”向“能源基礎設施公司”過渡的信號。
算力托管時代的到來?
如果說 2023 年是模型之年、2024 年是應用之年,那么 2025 年注定是“基礎設施之年”。
微軟的這份 97 億美元合同,其實標志著一個拐點:AI 云服務的底座正在“去中心化”。從過去自建數據中心,到如今委托獨立運營商托管,科技巨頭開始用資本市場的邏輯優化擴張速度。IREN、CoreWeave、Northern Data 等“新云”公司,正成為這些巨頭的能源與算力承包商。
這一趨勢對資本市場意義深遠。未來幾年,估值的重心會從“AI 軟件故事”轉向“AI 物理資產”。微軟依舊是生態龍頭,憑借應用端變現能力保持穩定增長;而像 IREN 這樣的新型算力公司,則將在周期波動中尋求生存空間。AI 行業的邊界,正從“代碼”向“電網”延伸。
微軟在算力上的投資,體現出它從軟件巨頭向“AI 能源公司”的轉型決心。短期內,重資本投入可能壓低利潤率,但長期,它用電力換增長,用基礎設施換護城河。
AI 的盡頭,也許不是模型,而是能量。當數據中心像新型工業區一樣遍布全球,誰能掌握穩定、清潔、低成本的電力,誰就能成為下一個“云時代的地主”。微軟已經提前行動,而市場才剛開始意識到這件事的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