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2025年11月5日,原定當日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正接受影響分析與風險評估,返回任務已緊急推遲。由陳冬、陳中瑞、王杰組成的乘組此前已完成全部在軌任務,并于11月4日與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完成空間站交接。
![]()
4月24日,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目前,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韓啟揚攝)
2025年4月24日17時17分,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約10分鐘后,3名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進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4日消息,神舟二十號乘組將于11月5日返回地球。據悉,11月4日,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5日消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疑似遭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正在進行影響分析和風險評估。為確保航天員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務圓滿成功,經研究決定,原計劃11月5日實施的神舟二十號返回任務將推遲進行。
![]()
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這是航天員陳冬(右)、陳中瑞(中)、王杰在出征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隨著人類航天活動愈加頻繁,空間碎片問題日益凸顯。
據人民日報7月4日報道,近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太空出艙活動。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出艙活動期間,航天員陳冬、陳中瑞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
空間碎片是如何產生的?它會對航天器造成怎樣的威脅?中國空間站又是如何應對“太空隱患”的?
主動“閃避”防碰撞
空間碎片,是指所有在軌運行但已失效、失控或不再具有功能的人造物體及其碎片,主要來源于失效衛星、火箭殘骸、爆炸碰撞碎片以及人為試驗產生的碎片等。
自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空間碎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地球軌道上可被持續追蹤的較大空間碎片已超過4.4萬個;尺寸在1厘米以上、對航天器構成潛在威脅的空間碎片數量估計超過100萬個。這些碎片普遍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約7.9公里/秒)運行,其動能巨大,撞擊破壞力不可低估。因此,如何加強對航天器的防護,已成為全球航天活動的重要關注點和技術攻堅方向。
目前,對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間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動規避的策略,通過軌道調整,避開可能的碰撞路徑。
要想“閃”得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空間碎片監測、預警網絡。主動規避操作通常依靠3個環節協同完成:首先,通過全天候、全球性天地協同的監測系統,持續追蹤空間碎片的位置和軌道;其次,利用計算系統預測空間碎片是否可能與航天器發生碰撞,并制定規避方案;最后,由航天器自身的推進系統執行變軌操作,避開危險軌道。
每一次規避都需要精密計算,以最小燃料消耗實現最大避險效果,同時還要盡可能減少對航天任務的影響。這不僅考驗地面控制系統的快速響應能力,也對航天器本身的性能提出較高要求。為了確保空間站平臺的在軌安全穩定運行,近年來,中國空間站持續優化完善碰撞預警和規避實施流程,提升低軌小目標軌道精確預報能力和空間站主動規避碰撞能力,多次主動實施空間碎片規避。
![]()
4月24日,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披上“鎧甲”不怕撞
面對數量更多、體積更小、難以預警的微小空間碎片,被動防護是主要應對手段。所謂被動防護,主要是通過加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為航天器披上“鎧甲”,提升抗擊碎片撞擊的能力。
這類防護裝置一般采用多層復合結構,包括高強度金屬外殼、能量吸收材料層以及隔熱緩沖層。根據航天器不同部位和威脅等級,防護層的厚度和結構也會有所不同——在密封艙等關乎航天員生命安全的關鍵區域,防護的等級最高;太陽翼等結構面積大的部件由于難以完全防護,更多采用冗余設計,避免單點故障影響整體性能。
中國空間站各艙段在出廠時已具備大部分防護功能,但是針對艙外管路、設施設備和實驗裝置設計的防護裝置,還需航天員出艙安裝。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號乘組首次完成防護裝置安裝。到此次神舟二十號乘組出艙,中國航天員已經在空間站外部進行了7次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工作,為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夢天實驗艙外部的多處重要管路、元件和設施設備提供了防護。
如果空間碎片真的撞上了空間站,怎么辦?科研人員為空間站設置了“兜底技能”:利用空間站上部署的艙體撞擊泄漏監測和定位系統,配合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應急處置系統,可以大大提升航天員處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員可通過艙外巡視、熱控系統監測、電路測試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損區域,并在地面指導下實施結構加固、線路更換等操作。
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在出艙活動中完成了天和核心艙太陽翼維修工作,消除了前期因太空微小顆粒撞擊產生的影響。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完成在軌航天器艙外設施的維修任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間站配備的柔性太陽翼在設計時已考慮到微小顆粒的撞擊,進行了模塊化設計,由很多獨立的太陽能電池片組成,即便其中一片損壞了,也不會影響整體供電。
主動“出擊”清碎片
目前,防護空間碎片的科技手段正在朝著躲、防、修綜合應用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一些前沿突破有望使空間碎片主動清除技術逐步應用于實踐,進一步改善航天器安全性,讓空間碎片的應對方式從“被動防護+規避”向“主動治理”升級。
目前,世界各國正在研發多種主動清除空間碎片的技術方案。例如,某些航天器可以釋放飛網捕捉系統,捕捉空間碎片后使其脫軌燒毀;激光燒蝕的方法通過地面或空間平臺發射高能激光束照射碎片,使其局部氣化或變軌,最終整體消散或加速墜入大氣層燒蝕;機械臂捕獲技術通過航天器高精度姿控系統完成定位與捕捉,并將其拖離密集軌道區域,部分還具備拆解或控制再入功能,對于處置較大的空間碎片和航天器殘骸具有實用價值。
空間碎片問題具有全球性特征,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應對日益增長的空間碎片,全球合作十分重要。為此,中國積極推動和參與全球合作。2015年,國家航天局成立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站定期發布OEM軌道參數;中國持續加強國際合作,與世界主要航天國家有關機構建立飛行安全溝通機制,及時交流共享相關信息,共同維護在軌航天器安全。
極目新聞綜合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來源:極目新聞綜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