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研究者從一幅元代《歷代名醫之圖》碑拓中,成功辨識出醫圣張仲景的石刻畫像。據考證,該畫像為已知現存最早的張仲景石刻像,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物價值。
該碑現存于陜西省韓城市北營廟關公祠大殿門口,刊刻于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不僅圖像清晰,碑文內容也極為豐富,以時間為序,由三皇至大金,逐朝記載歷代名醫189人,是研究我國古代醫學史與醫家形象的重要實物資料。
![]()
拓本局部
鐫刻189位醫者姓名
北營廟是陜西地區較為少有的元代建筑遺存,“名醫碑”則是目前所見唯一一通元代鐫刻歷代名醫碑。它圖文并茂、極具特色,內容填補了諸多史籍空白,作為珍貴的醫學史料碑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在科技低下、醫療技術不夠先進的情況下,人們對歷代名醫的信仰。
同時,碑石內容 為研究元代醫祀制度提供了文獻佐證,也對如今了解探索元代以前眾多名醫相關事跡起到重要作用。
“名醫碑”位于 關王祠獻殿內,為青石材質,碑圓首,碑額橫刻楷書“歷代名醫之圖”,首身一體,下有底座。
![]()
根據《韓城市文物志》及文獻資料可知,該石碑刊刻于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重陽節。石碑通高187厘米,碑身高114厘米、寬68.5厘米、厚13.5厘米,座高73厘米、寬79.5厘米、厚30.5厘米。
碑上所刻內容全國罕見,是以時間為序,記載著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金時期的歷代名醫名單。
據專家統計,該石碑上 逐朝記載歷代名醫 189 人, 包括三皇時 10 人、 五帝時 2人 、 周時 10 人 、 秦時 7 人 、 西漢時 13 人 、 東漢時9 人 、魏時 6人 、 吳時 3 人 、 蜀時 4人 、 西晉時 16 人 、 東晉時3 人 、 南宋時 14 人 、 南齊時 3 人 、 北齊時 12 人 、 梁時 3人 、 后魏時 3 人 、 后周時 2 人 、 隋時 5 人 、 唐時 20 人 、五代時 1 人 、 宋時 33 人 、 金時 10 人 。
![]()
原來“仲景”是他的字
“名醫碑”碑身正文為楷書陰刻,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中部橫刻三皇五帝至大金的各朝代名稱,分別是“三皇五帝周秦西漢東漢魏吳蜀西晉東晉南宋”和“南齊北齊梁后魏后周隋大唐五代大宋大金”,每個朝代之下羅列著該朝代名醫的姓名。
在各朝代羅列出來的姓名之中,可以發現有部分名醫除姓名外還刻有官爵、尊稱、字與號,如“太醫令李醯”“太倉公淳于意”“封君達,號青牛道士”等,在碑文中可看到,醫圣張仲景原來是“張機,字仲景”。
此外,還有醫者姓名后注明了父子、兄弟等親屬關系,如“徐謇,徐雄:謇之子”等,這些記載都為厘清名醫醫學師承關系提供了文獻依據。
![]()
“名醫碑”最下部分,鐫刻了元人段秉昭寫的“歷代醫源報本之圖”序言文字。
段秉昭寫道“上繪三皇、十名醫之像,下書歷代賢醫之姓氏”,文中著重提及刊刻此碑得到時任韓城縣尹支持,并在文末附記書丹、刻石者姓名及時任韓城縣尹、主簿、縣尉、典吏4人的姓名與官職。
在《韓城市文物志》中,記錄了名醫碑中的大部分文字,但仍有不少文字剝落嚴重已無法辨識。
15人的畫像有誰?
“名醫碑”額首鐫刻圖像很清晰,共線刻有15位人物畫像,人物姿態多樣、 生動形象、 線條流暢 ,且 儒道服飾均有 。因其中10人的畫像之側,題刻有 概括了名醫成就的 16字贊言,所以可一一對號入座,確定畫像上這部分名醫的姓名。
比如,張仲景像旁便有贊言為“漢張仲景,傷寒論證,表里實虛,號名亞圣”,考古學家們正是據此推斷出其為 已知現存最早的張仲景石刻畫像 。在 最左邊一手持書籍 一手摸虎頭的醫者是藥王孫思邈 ,在其身旁還鐫刻一老虎 ,這應 當與他“ 坐虎針龍”的 歷史典故有關 。
此外,還有“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剮骨療毒,神效巧多” “秦神扁鵲,精研醫藥,編集《難經》,自古莫若” 及 “天師岐伯,善答軒轅,制立素問,始顯醫源” 等題刻。
![]()
按石碑所刻文字順序,這10位醫者依次為 岐伯、雷公、扁鵲、淳于意、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孫思邈、韋慈藏。
另外還有5人 身側沒有題刻贊言文字,但根據畫像上的人物特征,參照歷代古籍刊刻中的名醫之圖,也可大致確定其對應身份。
最中間手握長竿、赤腳老者形象應是伏羲,伏羲左邊手持草藥者是“神農嘗百草”的神農,伏羲右邊頭戴冠帽、慈眉善目者則是軒轅黃帝。 伏羲、神農、黃帝均呈端坐姿勢,伏羲與黃帝身后各站立一隨從,具體姓氏尚不可考。
“名醫碑”的“身世”
這一通名醫碑,為何會出現在祭祀關公的北營廟?
專家綜合史料分析,北營廟始建于元代,由關王祠、孫真人祠和西道院組成,直至明末清初,這里都是韓城醫學公所。孫真人即藥王孫思邈,“名醫碑”中不僅有其畫像,還題刻贊言“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而關王祠和孫真人祠僅一墻之隔,距離很近,據此推斷該碑最初應立于孫真人祠內。
![]()
北營廟 圖源 / 渭南文旅
![]()
韓城古城 圖源 / 陜西文旅
此外,結合“名醫碑”的碑額刻字與碑文內容,考古學家推斷其應是基于宋許慎齋所著的《歷代名醫探源報本之圖》而作。其碑文對今已散佚的唐甘伯宗《名醫傳》及宋許慎齋《歷代名醫探源報本之圖》這兩部著作的保存與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參考意義,為研究包括明代熊宗立《醫學源流》在內的醫家傳記,尤其是唐宋以前醫家人物傳記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陜西,相似的名醫碑刻在銅川耀縣藥王山也有一通,是明嘉靖二十一年所立的《歷代名醫神碑》,現收藏于陜西中醫藥博物館醫藥碑林。
![]()
《歷代名醫神碑》拓本
該碑高1.6米、寬0.72米、厚0.10米,刻有《孫真人進上唐太宗風藥論》《孫真人九轉靈丹》《神仙雞鳴丸》等治療諸風證的經驗藥方;碑陰以朝代為序,記載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元朝的歷代名醫共201名。
來源:文物陜西公眾號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