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美中醫” 李伯藩,行醫幾十年只給病人開方,從不賣藥,每天還要工作近十小時,之前用一副藥方解過瘟疫,八味藥就治好過疑難雜癥,連國家發的國務院特殊津貼,他也果斷拒絕了。
![]()
他為啥能這么與眾不同呢?
拒榮譽辭高薪,一分診費都不收
要懂李伯藩這人,得用他自己算賬的法子,可不是世俗里那種加錢加榮譽的加法,而是他專有的 “減法”,有時候還得算 “加法”“乘法”,但核心全是減那些沒用的。
![]()
他這一輩子最先就是從一場 “減法” 開始的,主動把那些看著光鮮、卻可能讓他忘了初心的東西,全給清出去了。
2001年那陣,兒子李少華尋思這是天大的榮譽,趕緊把 “國務院特殊津貼” 的申報表填好,遞到他跟前,要知道這可是國家級的待遇,不管是名聲還是實惠都少不了,換旁人早樂壞了。
![]()
結果他連那東西掃都沒掃一眼,直接就對著兒子訓話:“我不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這一減不光把國家給的榮譽、還有配套的物質獎勵給減沒了,連別人眼里能往上走的 “臺階”,也給一并扔了,兒子當時可能還委屈,可他心里門兒清這些東西會分心,不如不要。
![]()
等他退休了,找上門的誘惑更實在,好幾家醫院都想挖他,給的條件一個比一個好,其中有個三級乙等醫院,開出的條件簡直讓人沒法拒絕。
工資你自己說多少就多少,兒子兒媳能給安排正式工作,連孫子以后上全縣最好的學校都包了,還送房子送車,等于把全家后半輩子的好日子都鋪好了,換誰不得琢磨琢磨?
![]()
可李伯藩一點兒沒猶豫,特意把家里人都叫到一塊兒開會,他沒跟大伙兒商量 “接不接” 這事兒,而是跟家人掰扯明白為啥不能接,還勸他們多理解自己心里的想法。
最后硬是把這塊送到嘴邊的 “餡餅”原封不動地推了回去,這又減了一次,把能徹底改變家族命運的財富機遇,也給減沒了。
![]()
平常日子里,他的 “減法” 做得更徹底,退休十八年,天天在自家小院的診所里給人看病,一直守著 “三不” 的規矩:不設藥房、不賣藥、一分錢診費都不收,就光開個處方,讓病人自己去外面抓藥。
常有病人看完病覺得過意不去,悄悄往他桌上塞錢,或者趁他不注意把錢放抽屜里,他每次都有個固定動作,趕緊把錢卷在處方單里,追上病人塞回去,就用一張紙,輕巧地把錢給 “減” 掉了。
![]()
有人問他:“你這么干圖啥啊,一分錢不賺” ,他總說:“國家給的退休金夠花了,多那點錢沒用。”
這么多年 “減法” 做下來,李伯藩的人生里沒了多余的東西,只剩最核心的:當醫生的純粹,他眼里只有病人,心里也只想著看病救人。
![]()
闖山區抗瘟疫,病人失聯主動找
李伯藩一邊給自己的好處做減法,一邊在 “當醫生的責任” 上拼命做加法,專門挑那種又難又苦的地方鉆,主動給自己攬活兒、加擔子。
1963年那會兒,他才23歲,正是年輕有勁頭的時候,卻自己找上門申請要去全縣最偏、最窮的拉烏彝族鄉,那地方路遠得很,還窮得叮當響,連個正經看病的地兒都沒有,去了就別想再過舒服日子。
![]()
可李伯藩沒猶豫,收拾收拾就去了,成了那地方第一個能正經看病的醫生,在大山里的十年,他天天靠兩條腿翻山越嶺,山路上坑坑洼洼,有時候還得淌河,就這么挨家挨戶給彝族老鄉看病。
不光看病,他還帶頭掏腰包又發動身邊人湊錢湊材料,硬生生建起了鄉里第一所衛生院,這十年的苦日子就是他主動給自己加上的基層責任。
![]()
到了1982年,賓川縣鬧起了 “雞山病”,其實就是柯薩奇病毒在作亂,這病毒兇得很,得了重癥的病人眼看就不行了,西醫試了好幾種法子都不管用,沒人敢接這燙手山芋。
又是李伯藩站出來迎著困難上,他靠著自己扎實的中醫本事,翻遍老方子,再結合病人的情況琢磨新藥方,別人都勸他別冒風險,他卻一門心思守在病人跟前,看著情況隨時調藥。
![]()
最后他硬是從死神手里把16個重癥患者搶了回來,連那場能寫進縣志的疫情也給壓下去了,這一次,他給自己人生里加上的,正是敢跟死神硬扛的擔當。
他的 “加法” 還藏在細節里:哪個病人該復診了,他都記在小本上,到了日子沒見人來,他不覺得是病好了,反倒著急,琢磨著是不是病人沒錢抓藥,或是家太遠來不了。
![]()
有一回他聽說有個農民得了腎病,因為欠了錢就停了治療,李伯藩心里不落忍,自己走著去尋人,四十多公里的山路走了大半天,鞋都磨破了才到。
之后半年他天天往這農民家跑,免費調方子、盯恢復,最后總算把這人的病給治好了,這幾十公里的奔波就是他為每個病人額外加上的牽掛。
![]()
一邊不停減自己的好處,一邊往醫者責任上加擔子,李伯藩心里的秤拎得門兒清:自己的得失輕得跟啥似的,老百姓的病痛才是頂頂重要的。
子承父業
李伯藩的選擇不是憑空來的,是從父親李子寬那繼承的 “醫道基因”,再加上自己的精湛醫術,產生了 “乘法效應”,影響比常人大多了。
![]()
李家是三代行醫的人家,一九三九年日軍細菌戰讓賓川鬧起霍亂大爆發,李子寬站了出來,鉆研醫書配出藥,在路邊免費發放,還組織醫療隊搞隔離,到一九四零年初就把霍亂撲滅了。
父親的做法深深刻在了李伯藩心里,父親臨終時只說了一句話,“醫生要以治病救人為本”,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信條,而且光有醫德還不夠,他的醫術才是讓 “乘法” 能真正生效的關鍵。
![]()
他沒太多正規教育,卻從小讀醫書,18歲行醫后把古籍理論和大量病例結合,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最出名的是個8味中藥的方劑,能治癌癥、糖尿病這些疑難雜癥。
腎功能衰竭患者楊建美,在西醫院花十萬沒好,找他治后居然能下地干活,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他把父親的醫德和自己的醫術融合,產生了大能量。
![]()
從零建的賓川縣中醫院,在他15年清廉治理下,成了 “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把他的理念傳給更多人。
現在快84歲的他,還在小院里每天坐診近10小時,說自己只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可這六十多年的 “普通”早就成了真正的 “大醫”。
![]()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關于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健康云南微信公眾號——“最美醫生”李伯藩事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