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言(孫靜)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今年的時序格外別致,初秋霪雨連綿,將秋的腳步壓縮得倉促短促,未及細品層林盡染,便已近冬序。然立冬悄至時,天地卻未循常例褪去秋容——街衢兩側的林木褪去青澀,潑灑開濃得化不開的金黃,風過處簌簌作響,竟似將短暫的秋意悉數攢聚,在冬的門檻上演繹著“楓葉欲殘看愈好”的余韻。這抹遲暮的秋華,讓這個立冬既有“冬始萬物藏”的沉斂,又含“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溫情。
![]()
立冬之始,源于天地節律的精妙排布。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九位,它以太陽抵達黃經225°為契,當北斗斗柄北指,便應了《鹖冠子·環流》“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古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曰:“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恰如其分地道出節氣本真——此時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自然萬物從生長走向閉蓄,而這背后,是古代先民觀象授時的生存智慧。農耕文明中,立冬是農事的重要節點:作物收割歸倉,農具修繕保養,土地休耕蓄力,“立冬犁金”的農諺,正是先民順應天時的生活準則 。
![]()
立冬的文脈,在歲月長河中沉淀得愈發醇厚。先秦《尚書·堯典》載“日短星昴”,已見古人對冬時的初步認知;戰國《呂氏春秋》“十二月記”確立“立冬”之名,標志著“四立”體系成型;西漢《淮南子·天文訓》首次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順序,將其與《太初歷》的天文成就、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相融,使其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古代的立冬,是莊重的儀式盛典:天子率百官北郊迎冬,著黑衣祭冬神玄冥,還賞死事、恤孤寡,彰顯天人合一的禮制思想 ;民間則循“祭祖祀先”之俗,湖南永興“具牲醴、展墓覆土”,山西朔州“裁楮為衣,名曰送寒”,以敬慎之心銜接古今。《黃帝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的箴言,更將節氣內涵升華為生命哲學,提醒世人在寒季蓄力養性。
![]()
![]()
文人墨客的吟詠,為立冬添就濃墨重彩的詩意。李白“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眼中月光化雪,道盡冬夜的閑適浪漫 ;元稹“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勾勒出立冬物候的清寂蒼茫;陸游“今年立冬后菊方盛開小飲”,于寒節覓得生機,盡顯豁達情懷 。這些詩句,讓立冬既有“西風漸作北風呼”的清寒,亦有“梅花未動意先香”的期許,構成了獨特的節氣文化意象。
![]()
各地民俗,則讓立冬的寒意中滿是人間煙火。北方盛行“立冬補冬,補嘴空”,餃子形似“嬌耳”,承載著張仲景濟世的傳說,也寓意“交子”時節的交替,家家戶戶圍爐包餃,暖意驅散寒威 ;江南水鄉則重釀酒與食補,紹興立冬開釀黃酒,借冬寒發酵醇香,嘉興人家雜煮菜果,以食補抵御霜雪 ;東北的凍秋梨冰爽清甜,浸水解凍后咬開一口,甘汁沁脾,是寒地獨有的風味;西北的迎冬會載歌載舞,慶豐收、迎冬日,歌聲穿透寒風,滿是對生活的熱忱 。從北到南,習俗各異,卻都藏著中國人“順應時節、珍重當下”的生活智慧。
![]()
今年的立冬,秋意未遠,冬韻已至。那些因多雨而遲落的黃葉,恰似時光的溫柔饋贈,讓我們在冬藏的開端,仍能回望秋的絢爛。正如紫金霜筆下“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萬物在時節交替中各展風姿,既有落幕的從容,亦有蓄力的沉靜。立冬不是終結,而是藏鋒守拙的開始,是文脈傳承的續章,是人間煙火的溫情凝聚。愿我們在這清寒時節,既能品“寒爐溫酒”的雅致,亦能守“萬物歸藏”的初心,在歲月流轉中,沉淀出生命的醇厚與從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