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平坦原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主壩封頂的現場,數字指揮調度中心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項作業,數字化監控平臺實時顯示著各個作業區的工程量及運輸線路——這一幕高效智能的施工場景,正是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項目管理團隊通過技術創新攻克復雜施工難題的生動縮影。
作為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的重點項目,平坦原抽水蓄能電站在主壩填筑過程中,深度融合了多項智能建造技術,實現了從傳統施工模式向智能建造模式的轉型。這一轉型不僅提升了施工效率,還大幅提高了工程質量和安全性。
![]()
在項目建設初期,項目管理團隊便面臨著諸多挑戰:壩肩高差大、邊坡陡峭,且項目地處景區生態敏感區,施工環境極為復雜。為了精準掌握壩基地質情況,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無人機航測+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對壩址及周邊區域進行了全面的航測,構建了高精度的三維地質模型。
這一技術不僅精準定位了壩基的薄弱區域,還成功避開了薄刀峰景區的核心生態區,合理劃定了料場,有效減少了施工對景區植被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AI算法的應用可以自動識別并剔除影響工程量計算的地上物,相較于傳統方法,這一技術手段更加高效、準確,成功破解了抽水蓄能項目大面積施工區域測量不便的難題。
智能化裝備的深度應用是該工程的亮點之一。項目管理團隊啟用了基于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的三維激光掃描,這一技術能夠在無GPS環境下實現高精度點云采集,從而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施工偏差,并指導參數優化。
針對地下工程,項目管理團隊采用了參數化建模技術,而地上工程則通過BIM模型與現場實際地形的精準融合,計算相應的工程量。通過這些先進技術的綜合應用,項目團隊可以自動感知施工進度,并以不同顏色對施工狀態進行可視化標記,有效提升了施工進度管理的效能。
此外,項目還綜合應用了機械指揮官設備管理系統、無人值守物料驗收系統、鋼筋加工廠管理系統及各類智能設備,覆蓋了原材料入場、鋼筋輸送、上料、彎曲、鋸切等各個環節,實現了流水線全自動化生產。
技術創新始終是攻克施工瓶頸的關鍵所在。下一步,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項目管理團隊將在混凝土面板施工中繼續推進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施工質量和效率,為工程高質量交付與行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俊宇 通訊員 陳雪琪)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