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縣龍華鎮長灘村抓住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機遇,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引進總投資約3億元的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推動空心村整村改造,建設集溫泉民宿、農業研學、商旅等業態為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將長灘村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旅新地標。通過共富模式,累計盤活226戶共605間閑置房,預計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50多萬元,帶動就業100多人,村民增收600多萬元,有效實現村落保護、產業發展、村民增收的多方共贏局面,為全省傳統村落活化利用提供示范樣本。
![]()
龍門縣長灘村地處龍華鎮西南部,距廣河高速1公里,是抗日戰爭革命老區,全村總面積16.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0100畝,森林覆蓋率80%,是市級生態村。下轄9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512人,是“百千萬工程”第三批省級典型村。近年來,長灘村搶抓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機遇,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傳承與創新并舉,聚焦文脈鑄魂、風貌塑形、業態聚氣、機制固本,引進總投資約3億元的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推動空心村整村改造,建設集溫泉民宿、農業研學、商旅等業態為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將長灘村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旅新地標。
![]()
聚焦文脈鑄魂,讓歷史在保護中“活”起來。立足長灘村豐厚“家底”,深入挖掘當地廖氏家族歷史、客家民俗等文化精髓,對建于清代的竹溪廖公祠、百年古井等珍貴古建筑實施創新性保護和創造性轉化。采取“修舊如舊”方式,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運用傳統工藝定制的木材磚瓦等原料,采取傳統技術,對古村落空間布局、建筑風貌實施微改造、精修復605間,改造面積達19000平方米,最大限度保留歷史遺存和空間肌理。巧妙融合歷史元素與現代功能,融入藝術元素,將宅院改造成嶺南、民國、南洋、雨林等不同風格主題民宿集群,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讓傳統村落成為承載鄉村文化、寄托鄉愁記憶的活態載體。目前,民國小院、南洋小院、嶺南小院、浙南民居等部分已完成,已于今年國慶期間試運營、預計2026年3月全面竣工。
![]()
聚焦風貌塑形,讓古韻在整治中“立”起來。以省級典型村培育為契機,構建“黨委牽頭+鎮村聯動+干群合力”風貌整治工作格局,實施全域化管控和精細化提升。發動干部群眾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完成“六亂”整治近3萬平方米、魚塘周邊環境整治超1000平方米、毛石圍墻修補超1000米、村內步道鋪設近1萬平方米、給排水工程改造近1500米。完成農房風貌整治超5000平方米、古圍墻及院墻修復近2000平方米、“三線”管道鋪設1600米,實現村容村貌“面子”“里子”同步躍升,古村古韻煥發新光彩。采用本土生產的青瓦鋪設屋頂,使用面積超500平方米,打造鄉土味、時尚感、未來范并重的嶺南特色現代化新鄉村。
聚焦業態聚氣,讓場景在創新中“火”起來。因地制宜導入多元業態,豐富消費場景,嵌入科技時尚元素,策劃舉辦各類日間和夜間文娛節目、演出活動,打造文旅引爆點,吸引游客蜂擁而至、流連忘返。一是盤活存量,打造特色場景。高效利用祠堂、水塘等現有空間,打造可容納500人的多功能戲臺廣場、可容納2000人的大型溫泉池、40米流水長桌及特色包廂可容納300人一同用餐;同時,建設120間主題民宿,為文化活動與消費體驗提供優質載體。預計項目建成后,每月平均客流量達5萬人,每年有望實現超5000萬元綜合營收,讓傳統村落的“老資源”轉化為共富“新動能”。二是聯動開發,打造典型村片區。鏈接高沙溫泉民宿、龍華年桔等成熟業態,串聯周邊功武古村、香溪漂流、古堡探險、竹林風光等特色游玩點,打造區域旅游黃金路線,策劃系列節慶主題活動、非遺展演、小型演出發布會、時裝秀等,以高頻活動引爆流量、帶動留量,驅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比如,創新舉辦廣東青年集體婚禮(惠州場)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青年市集,邀請70對新人體驗“非遺婚俗”,打造長灘特色旅游品牌。9月底舉辦“月滿長灘迎國慶·宴聚鄉鄰承古俗”為主題,推出客家長桌宴,搭配舞獅、竹排舞、磨豆腐及高腳蹺等傳統民俗文化互動體驗;10月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領銜十余位文藝名家到長灘村調研采風,進一步推動文學藝術與鄉村建設深度融合。
聚焦機制固本,讓紅利在共享中“實”起來。堅持讓村集體有收益、群眾得實惠,扎實探索鄉村共富“長灘模式”。創新實施“國企+民企+村集體+村民”四方共富合作模式,由國企摘牌長灘村小組古村落48.3畝土地及地上老房屋;由國企和民企成立合資公司,投入約3億元對古村落進行整體改造、修繕、裝飾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村集體以土地等資源租賃,村民通過房屋出租、經營分紅、務工就業等渠道增收。通過共富模式,累計盤活226戶共605間閑置房,預計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50多萬元,帶動就業100多人,村民增收600多萬元,有效實現村落保護、產業發展、村民增收的多方共贏局面,為全省傳統村落活化利用提供示范樣本。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蔣奇政 通訊員:伍四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