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廬江縣白山鎮以“盤活閑置資源”為突破口,創新實踐“空間再造+產業賦能”發展模式,通過激活沉睡資產為企業發展拓空間、為鄉村振興聚動能,走出一條資源高效利用與經濟社會效益雙提升的特色路徑。
閑置糧倉變身生產車間,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白山鎮聚焦轄區規上企業擴產增效需求,將長期閑置的糧倉資源“喚醒”。過去因產業調整閑置的標準化糧倉,曾是制約企業規模擴張的“空間瓶頸”,如今通過功能性改造升級,成為企業擴大生產的“新陣地”。本地規上企業品泰包裝借此獲得近2000平方米生產及倉儲空間,新上3條智能化生產線,產能提升37%,預計年新增產值超1400萬元。
企業負責人孫周杰表示:“閑置糧倉的盤活不僅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更讓我們有信心在本土深耕發展。”與此同時,企業擴產帶動周邊40余名村民實現穩定就業,人均月增收4000元以上,實現了“企業發展+村民增收”的雙贏。
閑置廠房嫁接綠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激活“新引擎”
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中,白山鎮同樣以閑置資源為“支點”,撬動特色產業發展。針對馬鞍村閑置廠房利用率低的問題,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引薦指導下,成功引進一家擁有先進技術的貓砂生產企業,打造“秸稈—貓砂—市場”的循環產業鏈。閑置村部廠房經改造后,成為集秸稈收儲、生物處理、顆粒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年產貓砂達1萬噸,產品市場穩定。更值得關注的是,企業以周邊村莊回收的玉米、水稻秸稈為主要原料,年消耗秸稈超8000噸,既破解了秸稈焚燒的環保難題,又讓村民通過秸稈售賣每畝增收300余元,帶動11個村、社區建立秸稈回收點,形成“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田間廢棄物”變成“致富金疙瘩”。
未來,該鎮將持續深化資源整合與產業對接,讓更多閑置資產釋放發展潛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繪就企業蓬勃發展、鄉村宜居宜業的美好畫卷。(解曉帥 丁季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