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碧水環繞。走進黃岡英山縣雷家店鎮過路灘村,一條條整潔的“四好農村路”串聯起村落與田園,一座座嶄新的農網終端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村民們在“清風廊”下閑話家常,孩子們在“風秀園”中嬉戲玩耍……一幅治理有效、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幅畫卷的背后,是英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駐村工作隊以“黨旗紅、文明藍、暖心橙”為“三原色”,探索出的“以融促治、以治富民、以業興村”的鄉村治理新路徑。
“黨旗紅”引領,筑牢鄉村治理“主心骨”
“以前村里開會都沒幾個人來,現在不一樣了,大家搶著發言。”在過路灘村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村黨支部書記感慨道。
曾經的過路灘村,黨組織軟弱、陣地落后、管理松散。駐村工作隊從“組織強村”破題,推動村企黨建聯建,改建黨群服務中心,創新“塆組會”議事機制,群眾“點單”、組織“接單”,累計收集意見195條,解決各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滿意率100%。
“村里的事,現在都是大家商量著辦。”村民劉大爺指著村務公開欄說。通過構建“1234”小微權力監督體系,建立三方協同監督機制,過路灘村實現了“三資”“三務”全面公開,涉村干部信訪舉報連續三年為零。
![]()
過路灘村清廉村居一角。
清廉,也成為這里的亮眼底色。村里建起“清風廊”“清風亭”“清風廣場”,開展“廉潔家風”“好媳婦好婆婆”評選,讓廉潔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鄉村既有“顏值”,更有“廉味”。
“文明藍”浸潤,塑造宜居宜業“新風貌”
微風拂過,園中的風車緩緩轉動,溪水潺潺流過草坪,與四周的綠樹相映成趣。這片名為“風秀園”的鄉村小景,已成為過路灘村村民休閑和游客打卡的熱門地。“以前這里是一片雜亂的閑置地,現在建得跟公園一樣,我們晚飯后都愛來這兒散步。”村民李阿姨笑著說道。
![]()
過路灘村風秀園。
“風秀園”的美麗蛻變,是工作隊以“文明藍”為底色,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風貌提升的縮影。村里以此為契機,引導村民利用好風景發展“美麗經濟”,開設農家樂、銷售農特產,實現“以景引人、以產富民”。
同時,村里扎實推進“七到農家工程”,工作隊指導拆除亂搭亂建36處,并在村里各處配置垃圾分類設施,同步改建戶廁60戶,人居環境整治進度全鎮第一。
鄉風文明也在悄然改變。村里修訂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開展“道德總堂”“四季春晚”“民法典進村居”等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深入人心。針對“三留守”群體,累計提供助老、助學、助業服務70余人次,溫暖在細節中流淌。
“暖心橙”賦能,點亮強村富民“新生活”
“以前買點煙得多跑幾里地,現在村里小店就能買到,還能順手取個快遞,真是方便多了!”村里的李大叔笑著說。
這一切,得益于“知音同行”流通品牌在這里落地生根。村里巧妙串聯起“東西二河”,打造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農網終端“小川藏線”。如今,文明吸煙點、智助煙倉、現代零售終端和便民服務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不僅讓村民生活更便利,更帶動了戶均增收2800余元,惠及周邊近700名村民。
![]()
英山縣局志愿者服務隊在過路灘村現代終端進行志愿服務。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村里推行“合作社+市場主體+產業基地+脫貧戶”模式,讓茶葉、中藥材、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煥發新生機,一片片茶園煥然一新,果木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就近務工,2024脫貧戶年人均收入超1.25萬元,實現了穩定增收。
民生保障也在持續加強。工作隊積極爭取冬春救助、光伏補貼等各類幫扶資金,對村民進行消費幫扶,提供務工信息等實實在在的舉措也在同步進行,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人均增收4.6萬元。
從“軟弱渙散”到“治理示范”,從“產業薄弱”到“多元發展”,從“鄉風滯后”到“文明新風”,過路灘村的蛻變,正是英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以“三色融合”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寫照。未來,這里還將繼續書寫更多“治理有效、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鄉村振興故事。(圖/文 鄧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