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薦書”第二十九期評審活動在京舉行。經過前期各出版社自薦、專家推薦與初選,十余位來自出版、媒體和高校的評審專家(名單附后)現場評議、投票,最終確定《火星,我們來了》(浙江人民出版社)、《魯迅的朋友圈》(新華出版社)、《大國村治:當代農民的思與盼》(東方出版社)、《中國記事(1912—1928)》(人民文學出版社)、《我在非洲當醫生》(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好天氣》(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數字文化:公共空間、平臺與算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未來之地》(中信出版集團)、《沖向星辰的火箭科學(套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江上誰家少年》(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排序不分先后)10種圖書入選“新華薦書”第二十九期推薦圖書。
“新華薦書”是新華社服務全民閱讀的社會公益文化活動,中國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指導,新華出版社聯合新華每日電訊、參考消息、半月談、瞭望、新媒體中心、新華網、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圖片集團、中國搜索和新華書店總店共同發起。(薦書熱線:010-63077104)
“新華薦書”第二十九期推薦圖書
![]()
《火星,我們來了》
黃傳會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
黃傳會以報告文學之如椽巨筆,全景記錄“天問一號”探火征程。作品突破技術敘事窠臼,將“太空剎車”“熱控調節”等硬核科技轉化為驚心動魄的星際冒險,更以“祝融號”首踏火星為軸,串聯起孫家棟、包碩等三代航天人的攻堅群像。通過虛實交織的“火星奧運會”場景,讓冰冷的探測器承載文明探索的溫情。這部被贊為“航天精神的文學轉碼器”的作品,既鐫刻中國從月球到火星的跨越,亦讓讀者觸摸到“特別能戰斗”的航天基因在新時代的熾熱脈動,堪稱一部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學感染力的航天史詩。
(張平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民盟中央原專職副主席、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
《魯迅的朋友圈》
張守濤 著
新華出版社
推薦語:
作者十年磨一劍,結合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和史料,論及魯迅與二十余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現代作家的關系,尤其是對他們的影響。“愿有英俊出中國”,魯迅本人是中國的英俊,在他影響下涌現諸多英俊。他們與魯迅的交往既有師的尊嚴,也不乏友的溫情。這些人何以與魯迅成為師友,他們與魯迅的關系有何文化史意義?精神品格作為魯迅與他們交誼的綱領,這對了解魯迅為何至今仍在影響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具有積極意義。
(劉學奎 新華每日電訊副總編輯)
![]()
《大國村治:當代農民的思與盼》
趙曉峰等 著
東方出版社
推薦語:
這是一部扎根大地、深入基層的研究著作,作者對全國多個村莊開展實地調研,聚焦鄉村振興、鄉村治理、鄉村產業發展等重大主題,還深入剖析了鄉村高額彩禮、留守兒童教育等議題,書寫農民的真實訴求和情感期盼。本書既是基于調查研究的鄉村現實解剖刀,也為理解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提供了新的視角,無論是對“三農”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還是對鄉村生活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匡樂成 新華出版社社長)
![]()
《中國記事(1912—1928)》
王笛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推薦語:
對于1912年至1928年的中國歷史,以西方人、微觀史視角重構民間記憶,通過地方檔案與私人敘事交織,將宏觀歷史具象化。相較于傳統歷史敘事的宏大結構,該書突出特點在于以“毛細血管式”的史料挖掘,展現社會肌理的褶皺與溫度,體現了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的平衡,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拓展了讀者的閱讀疆域。
(丁以繡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編委會主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總編輯)
![]()
《我在非洲當醫生》
謝無界 著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推薦語:
10個試圖用微光點亮家國的普通人,10段發生在援非診室的生死傳奇,10種絕望深淵里綻放的閃光人性——這是援非醫生謝無界的真實手記,記錄他兩次奔赴布隆迪的震撼人生。文字鮮活、可讀性強,既有醫生的專業銳度,又有觀察者的細膩溫度,讀著就像作者坐在對面講親身經歷。不知不覺間,你會讀懂中國醫療“生命至上”的重量,被跨文明信任深深打動。
(郭曉勇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原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常務副局長)
![]()
《好天氣》
蘇童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推薦語:
這是蘇童歷時11年才出版的長達近50萬字的長篇小說。作品以城郊接合部的咸水塘為背景展開,這里一邊是塘西村,世代以殯葬業為生;一邊是塘東街道,屬于城市。作家綜合自如地使用多種藝術手法,書寫了以塘為界的兩個家庭三代人幾十年的命運糾葛,隨著咸水塘的彩色天空消失而煙消云散。白天氣、黑天氣、酸天氣的交替,隱喻著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江南社會變遷,并由此奏響了一曲“郊區”的復調。
(潘凱雄 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文學評論家)
![]()
《數字文化:公共空間、平臺與算法》
[法]多米尼克·卡爾東 著 馬愛芳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推薦語:
本書是法國思想家多米尼克·卡爾東(Dominique Cardon)的集大成之作,系統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和網絡普及以來人類經歷的技術變革中的重要事件,以批判的眼光深入分析諸如公共空間的解釋、算法和搜索引擎對消費者的影響、數字經濟催生的新經濟形態以及數字文化造成的社會治理問題等等重大問題,闡釋了數字社會的文化轉型,描繪出數字文化世界的新風貌,對我們正確認識數字文化具有啟迪作用。
(周蔚華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春秋》主編)
![]()
《未來之地》
[英]尼克·博斯特羅姆 著 黃菲飛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推薦語:
博斯特羅姆從哲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挑戰了我們對技術、幸福與意義的傳統理解,促使我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提前思考人類的未來命運和存在價值。作者從終局思維出發,探索科技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變得富足后的人生意義,認為即使進入物質和精神資源極大豐富的社會,人們也可能面臨意義危機,需要對超級智能時代人類命運進行深度思考。
這是一部目的在于探索的書。“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在虛構的六天課程結束時,作者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只是說“好吧,就這樣吧,感謝大家的光臨和傾聽。”或許,這位思想家就是要讓讀者慢慢地共同探尋答案……
(馬勝榮 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
![]()
《沖向星辰的火箭科學(套裝)》
大山楂丸船長 楚龍飛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推薦語:
這是一套由科普科幻團隊與火箭工程師聯合創作的圖文并茂的科普作品。它以生動有趣的語言、簡明扼要的手繪原理圖、擬人化的漫畫場景圖,深入淺出地、全景式地介紹了有關火箭的基本知識。通過介紹浮力、密度、微重力、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三大宇宙速度、地球與宇宙的關系等,說明了火箭為什么能飛天;通過介紹火箭構造、材料、發動機、燃燒反應、動量守恒、陀螺儀原理等,說明了火箭是怎么制造與回收的;通過介紹反物質、引力場、多維空間、基本粒子、核輻射、星際通信等,闡明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目的和意義。這是一部幫助青少年讀者掌握科學原理、體會工程智慧、激發探索熱情、點燃宇宙夢想的優秀讀物。
(劉伯根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
![]()
《江上誰家少年》
李魯平 著
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推薦語:
這是一部展現長江抗戰意義和貢獻、聚焦長江文化的兒童小說,以抗戰時期的江漢平原為背景,圍繞一群少年的成長和抉擇,深刻展現了烽火歲月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少年義氣。小說通過江畔少年從依水而生到以水抗敵的成長軌跡,傳遞包容、韌性、變通的長江精神內核,為當代青少年的成長提供精神指引,引導青少年厚植愛國情懷。
(王永霞 新華出版社總編輯)
“新華薦書”第二十八期評審專家
馬勝榮 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
張 平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民盟中央原專職副主席、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劉伯根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
郭曉勇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原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常務副局長
潘凱雄 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文學評論家
丁以繡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編委會主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總編輯
周蔚華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春秋》主編
段芝璞 中國圖片集團董事長
匡樂成 新華出版社社長
王永霞 新華出版社總編輯
劉學奎 新華每日電訊副總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