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1月6日上午,桐城市鱘魚鎮楊棚渡口,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魚苗順著滑道歡快地涌入長江,它們將在這里安家。11月6日,以“攜手開展增殖放流,共護江河生物資源”為主題的引江濟淮年度增殖放流活動在桐城市鱘魚鎮楊棚渡口正式啟動,為長江水域生態修復與江豚保護注入新的活力。
![]()
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珍稀魚種“亞洲美人魚”入江
與去年相比,2025年的放流活動在物種選擇上實現了重要突破。本次放流在繼續保持80萬尾總規模的基礎上,特別增加了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的放流數量。胭脂魚被譽為“亞洲美人魚”,是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本次放流的魚苗都經過嚴格篩選和科學培育,確保它們具備在長江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的能力。”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胭脂魚種群恢復對于長江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魚苗入江后,將有效補充長江及其支流的漁業資源,修復食物鏈結構,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
專業放流站承擔放流任務
位于樅陽引江樞紐附近的魚類增殖放流站于2024年建成投入運行,這個專門設施成為引江濟淮工程生態補償體系的重要一環。
該放流站承擔著每年80萬尾的魚類增殖放流任務,為維系工程沿線及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增殖放流站不僅負責魚苗培育,還開展相關科研工作。”放流站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研究不同魚種在長江水域的適應性和生長規律,為后續放流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增殖放流活動是工程積極落實環評批復要求,恢復水生生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為江豚提供更豐富的餌料來源
這次放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長江旗艦物種——江豚提供更為豐富的餌料來源。
專家介紹,江豚主要以小魚為食,特別是體長15厘米以下的小型魚類。本次放流的魚苗規格正好符合江豚的捕食需求。
“這些魚苗入江后,將沿著長江擴散,成為江豚的‘移動糧倉’。”參與活動的生態專家表示,通過增殖放流修復食物鏈結構,能為江豚創造更適宜的生息繁衍條件。
近年來,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深入推進,江豚在安徽段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本次放流將進一步改善江豚棲息環境,助力長江江豚種群恢復。
生態承諾年年兌現
本次在楊棚渡口舉行的增殖放流活動,是引江濟淮集團履行的又一次大規模生態承諾。
2024年,該集團已成功放流80萬尾鳊魚、鳙魚、鰱魚等魚類。2025年在繼續保持放流規模的同時,進一步優化了魚種結構。
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增殖放流通過向公共水域投放活體水生生物,能夠優化生物群落結構,對維護水域生態平衡、改善水質、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定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為再現“魚躍豚歡”的長江盛景貢獻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來源: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