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屬于最早被確定下來的節氣之一,屬“四時八節”,其位列于冬季之首,為冬季的起點。而冬瓜是歲末的季節,立冬的來臨,也為今年的收尾敲響了序曲。此外作為一個傳統節氣,其又體現著氣候變化,對于農耕以及我們的生活都有著明顯影響。所以立冬是個極富內涵的節氣,自古至今,在民間都深受重視。
![]()
節氣是對氣候的準確表達,不過每年交節的農歷時間也都會有所差異,加上農歷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使得每年立冬的具體情況也是不盡相同的。今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下面就結合古老的經驗來跟大家分享今年立冬的3個特點。
1、立冬在寒衣節之前
從傳統來看,寒衣節是固定的,為民間重要的祭祖節日,其被定為農歷十月初一。而立冬則是變化的,有時在前,有時則是在后。從日歷來看,2025年農歷九月十八迎來立冬,顯然是在寒衣節之前。這樣的情況民間大有說法,其中之一便是“立冬寒衣前,遍地是黃金”,這所反映的是農耕意義,意思是這樣的情況,立冬是比較早的,那么冬季中雪會比較多,既能像棉被一樣為越冬的作物御寒,同時在開春又能滋潤土壤,為作物的生長提供優勢,從而獲得好收成。
![]()
2、立冬在白天
立冬來臨的時間也是大有講究的,其到來的白天與晚上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內涵。俗話說“白天立冬,冷嗖嗖;晚上立冬,冬不寒”。意思很明顯,交節時間在白天,則代表著冷冬;反之若是在晚上,那么冬季會偏暖和。今年是在12點03分迎來這個節氣,屆時處于正午白天,依照民諺來看,我們需要為寒冬做好準備了。
![]()
3、立冬逢“執日”
在農歷中,有著十二建除的擇日體系,每一天都對應著不同的說法,今年立冬當日恰逢“執日”,其代表著堅持,同時也蘊含著“固執”之意,蘊含著雙重屬性。立冬遇到這樣的日子也是在提醒我們,看待事物要全面,冬天來了,要保持歡迎的態度,同時也要警惕嚴寒,早做打算。當然執日中也有不少講究,適合開展一些日常事宜,也要懂得變通,才能在生活中更加順利。
![]()
下面就結合立冬當日的這些特點以及立冬的習俗來跟大家分享具體內容,牢記:做2事,吃3樣,為冬季討個好彩頭,來看看吧~
做2事
整理衣服,首先從執日的角度來看,適合處理家中事宜,可以進行打掃,整理。結合立冬來臨,正是換季的時候,屆時可以把家里的衣服進行整理與收納。太輕薄的衣服冬日里穿不著,可以疊好暫時收起來。而厚的毛衣,保暖褲,加絨的衣服等,都正是冬天所需要的,在立冬之際有必要準備出來。
![]()
出門走走,執日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醒我們不能固執,要懂得改變。而有時候我們的固執只是一時的,可以出門走一走,看看不同的風景,或是與人聊聊天,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換換心情,調整心態,有新的思路。當然立冬時節,外出走一走,也有著沾福氣,迎接冬天的含義。
![]()
吃3樣
餃子,提到立冬,最不能少的就是它了,從前兩天開始,身邊人就已經在念叨要準備什么餡來包餃子了。一碗餃子,是冬的開始,也是人們對這個季節的祝福,平平安安,圓圓滿滿。
![]()
1、大白菜還差點意思,我們可以用包菜,其口感脆,調餡更好吃。先將其切碎,其中撒些鹽拌勻,過十分鐘后把水擠掉。
2、鮮肉攪碎后,里邊先放醬油,鹽以及胡椒,先經過攪拌,直到吸收。再加點蠔油,淋上燒熱的熟油。
3、剝點蝦仁,剪成小顆粒狀撒進去,最后將包菜也放里邊,混合拌勻,調好咸度即可。
甘蔗,其是冬季的代表食物,很多地區在立冬都有著吃甘蔗的傳統,其甘甜多汁,且富含鐵,有助于潤燥生津,益氣養血,溫暖脾胃等。
![]()
1、不僅可以直接嚼,煮湯也好喝。先將其外皮切掉,剁成小段,把雜質沖洗掉。
2、再切點胡蘿卜,馬蹄也是很好的搭配,削干凈后切成兩半。
3、三種食物一起放到鍋里,添上足夠的飲用水,煮開后再咕嘟二十分鐘,每種食物的味道都融入湯汁,便可以關火。
豆腐,豆腐也特別適合冬季,其鮮美,而且營養,還蘊含著多福的美好意義。立冬之際端上桌,為冬天的樂章助興。
![]()
1、先將其切成小塊,在燒熱的寬油里邊炸一會兒,表皮金黃,體積膨脹后撈出。
2、切成小塊,再搭配點柿子椒,洋蔥,以及木耳,分別都處理好。
3、鍋里加一點油,配菜都倒進去多炒炒,香味被烹出來,豆腐再倒里邊,淋入醬油,蠔油,鹽,快速地把調味料炒勻,食材入味后,馬上裝盤。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拍圖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