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下了“最后通牒”,認定荷蘭100%擔責,再不悔改一切后果自負
對于荷蘭的“執迷不悟”,中方不再容忍,直接劃定了擔責比例。
荷蘭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全部責任。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1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的一番話讓國際商貿圈炸開了鍋。
她明確表示,荷蘭必須為安世半導體事件承擔全部責任,如果繼續一意孤行,后果自負。
這話說得很重,被不少人解讀為“最后通牒”。
但了解內情的人都明白,中國這次發火不是沒有原因的。
事得從2025年9月說起,荷蘭政府突然翻出一部冷戰時期的老法律。
![]()
拿“國家安全”當借口,硬把中國聞泰科技買下來的安世半導體股權給托管了。
這部法律70多年來從沒用過,現在突然拿出來對付中國企業,意圖再明顯不過。
更過分的是,荷蘭不僅凍結了安世在全球30家子公司的資產,還撤掉了中國籍CEO張學政。
要知道,聞泰當初可是砸了338億真金白銀買的安世。
這本來就是正常生意,荷蘭這么干跟明搶沒區別。
荷蘭也沒打算收手,才過了一個月就徹底撕破臉。
到10月26日,安世荷蘭總部干脆宣布,不向東莞工廠供晶圓了。
晶圓是生產芯片的核心原料,沒了它,工廠生產直接停滯。
而東莞工廠承擔著安世全球70%的封測產能,這一停供,整個產業鏈都亂套了。
![]()
市場反應立竿見影,安世芯片的現貨價格一夜之間漲了10倍,有錢都買不到貨。
斷供后荷蘭為掩蓋自身責任,還倒打一耙稱“中國管理層拒付貨款”。
結果安世中國直接曬出賬單:明明是荷蘭安世欠了東莞工廠10億元人民幣沒給,誰欠誰的錢一目了然。
荷蘭這波操作,很快讓全球汽車業嘗到了最直接的苦果。
德國的博世、大陸集團頭一個站出來發聲,稱以后供貨要出大問題。
寶馬慕尼黑工廠和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產能直接砍了三成。
大眾最慘,主力車型高爾夫的生產線受影響最大,每天損失超過800萬歐元。
本田也沒躲過去,墨西哥工廠就因為缺安世的二極管,直接停擺了。
這條生產線一年能造20萬輛SUV,停一天就是上百萬歐元打水漂。
![]()
更要命的是,工廠庫存只夠撐10天。
不只是歐亞車企,美國汽車巨頭同樣難逃斷供沖擊。
通用汽車底特律工廠和福特密歇根工廠都發出警告,手里的安世器件庫存最多撐三周。
如果斷供繼續,F-150皮卡、雪佛蘭探界者這些熱門車型都得停產。
車企遭殃的同時,整個汽車電子行業也陷入了連鎖混亂。
產能大幅下滑,訂單交付延遲超過20天。
最頭疼的是,汽車芯片認證周期至少要半年。
而安世的二極管、晶體管等基礎器件在全球市場占了40%的份額,想找替代品談何容易。
即便找到了,等認證完成,早已錯過生產周期。
![]()
市場上恐慌性掃貨愈演愈烈,有些經銷商把安世晶體管的價格抬高了50%。
小廠子根本拿不到貨,不少車間已經停工。
面對供應鏈危機,歐盟內部先慌了神。
德國、法國、意大利壓根不想再跟著荷蘭耗,直接推動啟用《歐盟芯片法案》第十七條。
打算繞開荷蘭的限制,給車企申請“供應鏈危機豁免”。
可這跟歐盟之前的小算盤壓根不一樣,原本它想拿安世當籌碼,在稀土談判里占點便宜。
但汽車業占歐盟制造業GDP的8%以上,中國又是歐盟汽車出口的第二大市場,2024年出口額達到500億歐元。
現在供應鏈一斷,歐盟自己的出口也跟著遭殃,這筆賬怎么算都不劃算。
歐盟里反應最快、最實在的還得是德國。
11月3日,德國外長瓦德富爾主動致電王毅外長。
除了重申一個中國政策,還明確表示希望盡快訪華展開磋商。
德國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巨頭,像采埃孚、歐摩威,也沒歇著,急忙向中方提交了出口豁免申請,一心盼著能盡快恢復供貨。
歐盟不站邊,荷蘭自家的壓力也找上門了。
《新鹿特丹商業報》直接發文警告政府,說過度順從美國,恐怕要重蹈立陶宛的覆轍。
立陶宛之前因為涉臺問題,2024年對華出口直接跌了45%,這教訓明擺著就在眼前。
荷蘭中小企業聯盟這會更是急得團團轉。
要知道,中國可是荷蘭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市場。
要是花卉、乳制品這些當家產品受了影響,靠這些吃飯的人怕是連飯碗都保不住了。
![]()
更現實的問題是,荷蘭本土每天因為安世和阿斯麥的關聯業務,損失高達230萬歐元。
之前強行托管的安世股權,現在成了燙手山芋,根本沒企業愿意接手。
面對荷蘭的無理行徑,中方的應對則顯得有理有節、章法十足。
一方面繼續釋放善意,11月1日宣布對汽車電子等民生領域的半導體出口,符合條件的可以豁免。
意思很明白: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別把事情搞僵。
在釋放善意的同時,中方也同步推進產業鏈保障與替代措施。
11月2日,安世中國在發布公告澄清荷蘭“拒付貨款”謊言的同時,正式宣布“獨立運營”,成功保住年產1100億顆芯片的核心產能。
與此同時,安世中國還與中芯國際簽署長期合作協議,明確計劃到2026年將國產晶圓的替代率提升至60%。
通過構建本土化供應鏈,逐步擺脫對荷蘭方面的產能依賴。
![]()
12月1日起,中國還將實施稀土新政,含中國稀土超過0.1%的光刻機出口都要審批。
阿斯麥的光刻機里,一個電機就要用10公斤稀土,占成本的30%。
這一招直接打在荷蘭高端制造業的七寸上。
聞泰科技也沒閑著,正在收集荷蘭侵權的證據,準備向荷蘭最高法院上訴,要求撤銷股權托管令。
同時還在籌備向WTO申訴,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中方的組合拳落地后,球徹底踢到了荷蘭這邊。
從目前的進展看,聞泰科技11月中旬會提交上訴,歐盟計劃在11月底出臺“汽車供應鏈危機緩解方案”,德國采埃孚等企業很可能率先拿到豁免。
但中荷之間暫時還沒有新的磋商安排。
中方的態度很明確:先糾正錯誤,再談合作,這個順序不能亂。
![]()
如果荷蘭執意一條道走到黑,接下來要付出的代價只會越來越沉重。
首先是市場份額的流失,安世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區營收已經下降18%。
中國是安世最大的單一市場,再這么搞下去,2026年的訂單可能再跌30%。
市場丟了只是開始,荷蘭本土產業鏈更面臨受損壓力,半導體行業有1.2萬個工作崗位面臨風險。
阿斯麥對華出口的審批周期也會延長,中國市場占阿斯麥營收的15%。
這塊蛋糕丟了,阿斯麥的日子也不好過。
經濟代價之外,外交上的孤立更讓荷蘭難以承受。
歐盟內部現在沒人愿意替荷蘭背鍋,德國、法國都已經明確表態要務實合作。
荷蘭如果繼續這么搞,很可能成為歐盟地緣博弈中的棄子。
![]()
荷蘭的所作所為早已超出企業糾紛范疇,牽動了全球產業鏈的神經。
希望荷蘭能早點認清現實,糾正錯誤,讓產業鏈回歸正軌。
畢竟在這個時代,對抗沒有贏家,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荷蘭這次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本想卡中國脖子,結果把全球車企都拖下水,自家企業也跟著遭殃。現在歐盟盟友都不愿意陪它玩了,中國的反制措施也在路上。這場鬧劇該怎么收場,就看荷蘭還要硬撐多久了。
參考文獻:
1.北京日報:《商務部再回應安世半導體問題: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2025-11-04
2.環球網:《遭停供晶圓后,安世中國最新發聲:庫存充足,積極啟動多套預案》2025-11-03
![]()
3.科技生活快訊:《安世半導體事件:強占中資企業,中國反制讓荷蘭陷入困境》2025-11-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