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商務部罕見的三次點名荷蘭政府,明確表示:安世半導體事件中,荷蘭要負“全部責任”,并發出強烈警告:若不悔改,一切后果由荷方自行承擔。
這場看似企業間的控制權紛爭,已經迅速演變為關乎全球供應鏈安全的大風暴,一紙聲明,將中荷之間的經貿摩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安世
安世風暴爆發,中方劃下“不可逾越”的責任紅線
安世半導體的爭議已經持續數月,但11月4日是個關鍵節點,當天,中國商務部發言人罕見地以三段式連續發聲的方式,直接點名荷蘭政府“全責在身”,措辭之重、態度之硬,在中荷經貿關系史上實屬罕見,這不是情緒表達,而是對一系列具體行動的系統回應。
自9月30日起,荷蘭政府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發布行政命令,凍結中國企業聞泰科技對安世半導體的控制權,并繞過股東程序,強行安插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獨立董事,這一步,直接把企業治理問題轉化為國家間的博弈。
![]()
荷蘭
緊接著,荷蘭司法系統也迅速跟上,企業法庭在缺乏充分聽證的情況下,裁定暫停聞泰創始人張學政的董事職務,并限制其對公司重大事務的決策權,這不僅是對中國投資者權利的剝奪,更是在商業規則上動了根基。
事情并未止步于此,10月26日,安世(荷蘭)單方面中斷對安世(中國)東莞工廠的晶圓供應,導致后者產能驟降,大量訂單停擺。
斷供前夕,安世荷蘭甚至將“中國工廠芯片質量不穩定”的言論散布至多個客戶,試圖從市場信任上釜底抽薪,意圖明顯。
這一連串動作,讓中方徹底看清:這不是經營糾紛,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性打壓,中方已不再寄希望于“磋商換善意”,而是用行動劃下底線:荷蘭若繼續一意孤行,后果自負。
![]()
商務部
荷方的斷供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意圖,晶圓作為安世產品鏈上的核心環節,其控制權決定著產能的生命線。
斷供的時間點選在中國“雙11”電商大促前夕,顯然是精心謀劃的,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信號并不復雜:誰掌握上游技術,誰就擁有話語權。
但這一邏輯,在全球化的現實面前,顯得尤為脆弱,中國并不是技術鏈末端的被動接收者。
安世(中國)不僅承擔了全球70%的封測任務,更是安世整條產品鏈中最具制造能力的部分,荷方一旦切斷供應鏈,受損的不只是中國工廠,更是整個歐洲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
![]()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的回應也迅速且精準,首先,安世中國發布公開信,直接否定荷蘭方面對產品質量的抹黑并宣布“獨立運營”。
全球銷售將逐步轉向人民幣結算,這一調整不僅降低了對荷蘭總部的依賴,也為未來建立自主供應體系打下基礎。
而后,中國商務部宣布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在展現解決問題誠意的同時,也給了荷方一個窗口期。
中國并未一刀切,而是選擇保留合作的余地,但這份克制的背后,也是對局勢的清醒判斷: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不能被某一方“技術綁架”。
這場反制的關鍵在于節奏和步驟,不是一味硬碰硬,而是在展現底線的同時,保持戰略主動,中方的每一步,都是在為可能的系統性反擊做鋪墊。
![]()
中國
全球供應鏈告急,荷蘭賭局正在反噬自身
這場風波并不局限在中荷之間,歐洲車企已經開始感受到“斷供效應”的真實沖擊。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發布聯合聲明,指出安世中國的產能驟降已影響到方向盤控制模塊、車燈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交付。
寶馬、大眾等品牌已啟動庫存應急機制,但業內普遍認為,若本月底前無法恢復正常供貨,預計將造成逾200億歐元的損失。
![]()
歐洲汽車建造廠
美國市場也未能幸免,根據《金融時報》報道,通用、福特等車企僅有三周庫存,一旦斷供持續,將面臨大面積停產的風險。
這種連鎖反應,正在印證一個事實:全球產業鏈已是命運共同體,任何一方的極端行為,都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
而荷蘭政府此時的姿態卻顯得格外尷尬,荷方雖試圖維持強硬立場,但國內企業界、議會反對聲不斷。
荷蘭經濟事務委員會已有成員公開質疑政府“為政治目的犧牲商業信任”,而部分科技企業則擔憂被卷入更廣泛的貿易沖突中。
荷蘭正陷入一種兩難狀態:若糾正錯誤,可能被視為“對華妥協”,若繼續強硬,將面臨來自歐洲內部和全球市場的多重反噬。
![]()
荷蘭
在這一背景下,中方的“最后通牒”實際也是一種提醒:不要把短期政治算計變成長期經濟災難。
表面上看,這是一起企業控制權爭端,實際上卻是一次規則與權力的較量,安世半導體的核心價值,不僅是技術專利,更是它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
荷蘭試圖通過掌控上游技術,來掌控整個產業命脈,但忽視了一個基本邏輯:技術如果不落地制造,就是空中樓閣。
中國這次的底線并不復雜:不干涉你的技術控制權,但也請尊重我們的投資權益和供應鏈穩定。
![]()
安世
中荷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過去多年建立在互信基礎上,如今荷方單方面撕毀這種信任,不僅動搖了企業信心,也讓外資重新審視荷蘭的營商環境。
更深一層的博弈在于地緣政治的滲透,有分析指出,荷蘭此番動作或受外部力量推動,特別是在美歐強化“技術遏制中國”背景下,荷蘭作為ASML、Nexperia等半導體關鍵國家被推上了前線。
但問題是,荷蘭并不是美國,它的產業鏈依賴的是中國制造能力,若選擇站隊對抗,最終恐怕連“商業國家”的標簽都保不住。
而中國的態度也很明確:既然你選擇政治化經濟問題,那我們就按規則說話,企業合法權益必須保障,供應鏈穩定必須捍衛,中方不是要打擊誰,而是要防止規則被隨意踐踏。
![]()
商務部
不知荷蘭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站在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十字路口?這場風波或許只是一個開端,中方已經亮出底牌,表態已明,立場已定。
現在,輪到荷蘭做出選擇,如果繼續執迷不悟,那就請準備承擔后果,如果愿意回到規則軌道上來,合作的門仍未關閉。
這不是中荷一國之爭,而是全球化與保護主義的較量,中方的“最后通牒”,不只是給荷蘭的警告,也是對全球市場信心的一次捍衛。
信息來源:證券時報網——事關安世半導體!商務部,最新發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