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粒扎根大地、心懷天下的“好種子”?11月5日,一場以“一稻濟世,萬家足糧——袁隆平院士的科學家精神”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在北碚區華光小學舉行。重慶市弘揚科學家精神宣講團西南大學分團為百余名師生帶來一堂融科學知識、實踐體驗與價值啟迪于一體的公開課,引領學子們與袁隆平精神展開“深度對話”。
![]()
宣講活動現場。北碚區華光小學供圖
宣講團以袁隆平的生平為主線,系統梳理其科學精神的形成脈絡。從戰亂年代艱辛求學的經歷,到在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任教期間對遺傳學理論的深入探索,宣講團通過對比米丘林、李森科與孟德爾遺傳理論的核心差異,生動闡釋了袁隆平不盲從權威、堅持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以及他立足科學實踐、勇于開拓雜交水稻研究方向的創新思維。
科研之路從來不是坦途。在講述袁隆平團隊扎根田野的歷程時,宣講團列舉了多個感人的真實案例:為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團隊逐穗檢查了1.4萬余株稻穗,最終僅發現6株符合要求;1970年云南發生地震,袁隆平仍堅守實驗田,確保科研工作不因災情中斷。
![]()
現場小實驗。北碚區華光小學供圖
為加深學生對育種科學的理解,現場設置了“基因鏈串珠模擬實驗”,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直觀感受遺傳分離定律,親身體會選種工作的復雜與艱辛。
從“禾下乘涼夢”到“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宣講團以袁隆平的兩個夢想作為結尾,通過數據對比彰顯雜交水稻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如何做一粒好種子?”活動尾聲,宣講團以此發問,引導學生將科學家精神與個人成長相結合,激發對科技強國使命的認同。
![]()
學生互動提問。北碚區華光小學供圖
據悉,本次活動是北碚區“科普知識進校園”系列活動的深化實踐,西南大學宣講分團將繼續優化內容體系,陸續走進更多中小學,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注入持久動力。(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