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董芳芳
11月4日,有網民反映,南昌滕王閣景區一入口石墩分布密集,輪椅使用者通行受阻。5日,滕王閣景區工作人員稱,景區東門入口處的石墩是為了阻擋電瓶車進出,輪椅使用者可繞行或求助工作人員。對于輪椅使用者通行不便的問題,將向上反饋改進。
![]()
阻擋電瓶車,維護秩序。按理說這些石墩很好地完成了它們的任務,但它們同樣也攔住了其他弱勢群體的出行,這種小小的設計缺陷,實則是城市管理中“懶政”和缺乏人文關懷的體現。
有人說立個“電瓶車禁止通行”的牌子根本管不住,石墩實屬無奈之舉。這種現象是事實,但也忽視了一個關鍵:憑什么守規矩的人要為不守規矩的人買單?
電瓶車違規屢禁不止,管理者沒有向這些違規者開刀,反而轉過頭來給其他人設障,讓輪椅“繞行”。把管理成本壓在了弱勢群體身上,這不合理,也沒有人情味。
![]()
其實在我們公共生活中的“石墩”并不少見。人行道上七拐八拐的隔離樁,商業街上用花壇、景觀等偽裝起來的各種路障,凹凸不平的“防躺”長椅,帶刺的圍欄和墻頭等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其實很多都是管理者與不文明行為“斗爭”后的產物。但在這些“斗爭”場景中,真正的輸家,是那些推著嬰兒車的父母、拄著拐杖的老人和依靠輪椅出行的殘障人士。本應是最該得到社會呵護和便利的群體,卻成了“一刀切”管理下的“犧牲品”。
在網友反饋的視頻中,一位坐輪椅的老人被三個人抬著輪椅艱難翻越石墩,很難說是“有尊嚴”的通行。其實技術的進步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比如設置智能閘門識別電瓶車,監控抓拍違規行為,伸縮護欄等等,關鍵是管理者愿不愿意多想一層,多完善一步。
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讓違規者無處可逃,而是讓守規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當老人、孩子、殘障人士在社會通行上可以從從容容,游刃有余,這樣的城市才真正擁有了文明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