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威馬汽車的官方微博發了一條動態,配圖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并配文稱:“好事將近,敬請期待”。就這么一句話,沒提具體產品、沒講技術升級,也沒說啥時候復產,但還是在汽車圈里掀起了一點小波瀾。
![]()
畢竟,威馬不是普通品牌。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入局的造車新勢力之一,那時候,它有工廠、有資質、融資上百億,銷量也一度沖進新勢力前三,與“蔚小理”并稱為“造車新勢力四小龍”。
可誰能想到,短短幾年,就從“潛力股”變成了“問題企業”,2023年申請破產重整,2024年基本停擺,售后斷了、車機崩了、員工欠薪,車主們維權不斷。
如今突然說“好事將近”,大家的第一反應是:真的要回來了?可再一想,這“好事”到底是指啥?是車能修了?還是新車要出了?還是單純告訴大家“我們還活著”?說實話,挺讓人五味雜陳的。
![]()
先說好消息:威馬確實“活”過來了。2025年9月,公司正式披露重整進展,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成為其戰略投資人,接手威馬科技集團及制造主體等核心資產。法院裁定批準的重整計劃,為這家曾負債超450億元的企業爭取到了喘息之機。從法律程序上看,威馬已走出破產重整最困難的階段。可問題是,這“回來”的時間點,實在有點尷尬。
![]()
從2023年底停產到現在,整整兩年。這兩年里,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關鍵期。
比亞迪月銷常年30萬+,持續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理想、蔚來、小鵬完成產品與服務體系升級后,也賣得風生水起,零跑更以全域自研和超高性價比穩居新勢力榜首,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也強勢入局,SU7、YU7、M8和M9一出來就爆單了,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而威馬呢?在這兩年里,技術沒更新、產品沒迭代、品牌聲量幾乎歸零。一直在停工、欠薪、供應鏈中斷中艱難求生。等它緩過勁來,發現市場已經不是它走的時候那個市場了。就像你睡了一覺,醒來發現全班同學都往前坐了好幾排,你還在原地。
所以,宣布“好事將近”,更像是向外界釋放的一次信心喊話。它希望告訴市場:“我們還在。”但“還在”只是起點,真正的考驗,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重新贏得一席之地。
![]()
根據翔飛公司發布的《致供應商白皮書》,威馬復產的第一步,是把老車型EX5和E.5重新拉上線生產。這其實挺現實的——新平臺、新車型研發要錢要時間,現在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用現成的、成熟的車型先“跑起來”。
![]()
EX5曾是威馬的主力車型,2018年上市時憑借高性價比和智能化配置贏得一定市場,E.5則主打出行市場和家用代步,2022年推出時也具備一定競爭力。然而,以2025年的標準來看,這兩款車就有點“跟不上趟”了。
![]()
比如續航,EX5定位緊湊型純電SUV,最高續航才403km,還是NEDC工況下的續航,放在現在,連主流水平都算不上。智能座艙則是系統老舊,OTA升級早就停了,很多車主現在連導航都用不了。輔助駕駛也就是L2初級水平,連自動變道、高速NOA這些基本功能都沒有。在如今800V高壓平臺、城市NOA逐步普及的背景下,其產品力難免顯得力不從心。
現在10~15萬的電動車市場,比亞迪元(參數丨圖片)PLUS、零跑C10、深藍S07一個個都卷得飛起,智能、續航、空間、顏值全在線。威馬拿老車回來賣,價格沒優勢、技術沒亮點、品牌也不如從前,消費者為啥要選它?
![]()
《白皮書》中還提到,新威馬計劃2025年產銷1~2萬輛,2026年量產10萬輛,2027~2028年銷量達到25~40萬輛,2030年挑戰年產100萬輛、營收1200億元。這一目標展現了投資方的信心與野心。
![]()
不過,從行業規律看,汽車企業的成長需要時間積累。即便是發展迅速的理想汽車,也是在2019年成立后,歷經五年才實現年銷超50萬輛。威馬要在五年內從停產狀態起步,直追頭部陣營,難度可想而知。
![]()
而且,接手威馬的“翔飛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主營業務為汽車銷售與租賃,此前并無整車制造經驗。雖然有寶能背景,但寶能自身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也面臨挑戰。更關鍵的是,錢從哪來?威馬之前融了400多億,都沒跑通盈利模式,最后還是倒了。現在重整完,賬上能有多少現金流?后續研發、營銷、建渠道,哪樣不要錢?資本市場還愿意為“失敗過一次”的威馬買單嗎?這都是大問號。
![]()
《白皮書》還指出,未來五年將推出10款以上新車,覆蓋A00級至C級,涵蓋純電動與增程式,涉及轎車、SUV、MPV等多種車型。聽起來是“全品類布局”,但更容易“啥都想做,啥都不精”。
現在成功的品牌,基本都是靠一兩款爆款打開局面。比如理想靠L系列家庭SUV,小米靠SU7打開市場,問界靠M7走智駕路線。威馬若同時布局多個細分市場,可能面臨研發節奏慢、產能爬坡難、品牌認知模糊等問題,最后可能每款車都賣得不溫不火。
![]()
此外,其品牌定位也需進一步明晰。威馬曾主打“科技普惠”,但在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新能源品牌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這一細分市場已被充分占據。若轉向高端,又需面對蔚來、理想的用戶運營壁壘,若堅持性價比,則需在成本控制與品質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如何重新定義品牌價值,是威馬必須面對的課題。
不過,比產品、技術、資金更難的,是如何重獲用戶和資本的信任。
![]()
首先,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已進入“深水區”。價格戰仍在持續,技術也在加速迭代。比亞迪推出“電比油低”戰略,華為系車型憑借智能體驗迅速搶占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品牌力尚未恢復、服務體系仍在重建的企業,要贏得消費者信任,難度極大。
![]()
而且這兩年,威馬的老車主也過得不容易。車機系統崩了沒人修,OTA升級停了,遠程控車用不了,連空調、門窗控制都出問題。售后網點大量關閉,維修要等配件,等幾個月都不稀奇。員工也被欠薪,人心渙散。盡管新投資人承諾恢復服務,但用戶體驗的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消費者選擇日益理性的今天,品牌信任是決定購買的關鍵因素之一。
![]()
其次,資本市場的態度趨于理性。威馬曾多次嘗試IPO未果,融資超400億元也未能實現自我造血,最終走向重整。如今,資本市場更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長期可持續性。在沒有清晰盈利路徑的情況下,后續融資將面臨更大壓力。
因此,重建信任,不是發個公告就能搞定的。它需要時間,需要持續投入,需要把歷史遺留的爛攤子收拾好。可市場不會等你慢慢來。消費者買輛車動輒十幾二十萬,誰愿意把錢花在一個“曾經倒過”的品牌上?
![]()
“好事將近”這四個字,聽著挺美,“小威隨行”APP也官宣即將重新上線,售后據說也逐漸開始恢復,這確實讓一些老車主和員工看到了希望,畢竟,只要品牌還在,就有翻盤的可能。
但能不能站住,還得看真本事,從現實角度看,威馬的回歸之路,注定艱難。它錯過了最關鍵的兩年,產品落伍、技術掉隊、品牌受損、信任崩塌。現在想靠老車復產、新投資人輸血來重啟,更像是“從頭再來”,而不是“王者歸來”。
如果真想活下去,威馬得做幾件實在的事:先把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好,恢復老車主售后維保、車機等基礎體驗,然后再推出真正有競爭力的新車,最后,沉下心來,聚焦一兩個細分市場,把口碑一點點做回來。
車叔總結
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拼的不是誰聲音大,而是誰真能為用戶解決問題。雖然這條微博已經被刪除,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而威馬能不能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咱們也只能邊走邊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光靠一句“敬請期待”,是贏不回市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