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與文化廳的老搭檔郭士星在一起
![]()
《郭士星文集》序
曲 潤 海
士星要出文集了,他要我寫個序。序者,占在全書前面位置的文字,是要有學問的人來寫的。我卻是個文化打雜者,沒有做成學問。可士星偏要我來寫,這是因為我們同是梆子廳長,共事八年,賦閑之后又都沒有全閑,經常關心著一些文事與戲事,因此相互熟悉,以心相交,友情深厚,能說在一起。
![]()
二老聊戲
![]()
二老聊戲
![]()
二老聊戲
![]()
二老聊戲
一九八三年,在鄧小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考核下,我們走到一起,組進了新成立的“三合一”文化廳班子。在此之前,他在省戲劇研究所,我見過他編撰的兩本書:《中日朝越四國歷史年代對照》《孔尚任平陽竹枝詞注釋》。
他有坐冷板凳的耐性,因此在文化廳班子里他分管了藝術研究與藝術教育。在他的規劃下,全省文化系統藝術教育調整了布局,省廳保留了四所學校,士星并且兼任了職工文學院院長。各地市都保留了一所藝術中專學校,統一招生,統一教材,統一檢驗。每五年舉辦一次戲曲教學劇目匯報演出,每兩年舉辦一次音樂舞蹈比賽,每三年舉辦一次畢業生美術作品展覽。戲曲畢業生則進了魯克義管理的全省十個戲曲青年團,這就是山西獲梅花獎多的緣由。
![]()
1984年與郭士星在文物會議上
![]()
1990年9月,山西省文化廳全體同志合影留念。
![]()
![]()
1983年12月下旬與郭士星在臨猗縣文化館
士星出身鄉村,從小喜歡戲曲,甚至跟著民間班社跑過草臺。當過演員演奏員。大學畢業后分配在省宣傳文化部門,以后又到了省戲劇研究所,看戲、研究戲,成了正經工作。看了戲不用領導吩咐,就習慣性地寫一篇評論。因此,他又粘上了藝術評論的邊兒,進而進入藝術研究的行道,成為文化廳藝術研究的核心。
他熱心于戲曲史論研究,曾拜著名戲曲史論家流沙為師,并隨流沙先生不辭辛苦,上太行,到西安,拜訪上黨梆子、同州梆子老藝人,在考察梆子腔的源流方面積累了珍貴的史料。
文化部在周巍峙老部長的策劃組織下,開展了中國民族民間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這是一項搶救與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偉大工程,被譽為文藝的長城。這一浩大工程山西部分的組織者,就落在了士星的肩上。除負責總體組織工作外,他還擔任了《中國戲曲志·山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西卷》的主編。他領起了千軍萬馬,跋涉了表里山河,查閱了公私文存,走訪了民間賢達,經受了千辛萬苦,終于率先完成了戲曲“山西卷”的編纂,其他“山西卷”,也都陸續完成。
![]()
士星由于親身參加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加之日常對山西藝術的涉略,尤其對戲曲藝術的熟知,他成了山西戲曲學術方面,繼墨遺萍、寒聲、王易風、武承仁、栗守田之后的學問家,不斷地撰寫出研究專著和普及讀物。
由此,他成為戲曲界的知心朋友,尊稱戲友。他的戲友多是表演藝術家,老一輩是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程玉英、喬玉仙、梁小云、筱桂琴、郭蘭英、王秀蘭、閻逢春、張慶奎、賈桂林、吳婉芝等;中一輩是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高翠英、武忠、侯玉蘭、郝聘之、李萬林、王寶釵、冀萍、姬榮生等;青一輩就更多了,任跟心、郭澤民、武俊英、景雪變、張愛珍、吳國華、張保平、陳素琴、郭效明、謝濤、史佳花、楊仲義、張彩平、許愛英、潘國粱、張建琴、孫紅麗、盧變嫦等,他不僅欣賞這些表演藝術家的藝術,而且寫文章加以評論,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他們。他還有一撥兒藝術理論家和編、導、音、美創作藝術家朋友,余從、劉文峰、流沙、龔和德、周育德、朱文相、薛若琳、張萬一、溫明軒、陳晉元、趙乙、張峰、林鵬、王朝瑞、楊孟衡、羅仁佐、劉和仁、郭恩德、趙威龍、劉巨才、梁振川、霍鎖昌等,理論研究、創作部類齊全了。篆刻家鄧明閣先生更是他的一位獨特的益友良師。
讓人永生難忘的是,盧夢、馬烽、力群、張頷、柴澤俊、姚奠中、石兵等諸位先生,以及國家單位的郭漢城、馬少波、王朝聞、趙子岳等前輩。他們文化盛名遠揚、藝術造詣深厚,人格品德高尚,曾給予士星幫助與悉心指導,讓他奮力追隨,步其后塵。
![]()
![]()
![]()
![]()
![]()
![]()
![]()
![]()
![]()
![]()
![]()
![]()
士星置身于改革時期,他既抓改革又抓建設。由于他在文藝長城的修建上,用時長,辛苦大;在藝術教育上,有親歷,多建才;在藝術研究上,課題新,感觸深,他認識到:改革不是簡單地“減”,也要適當地“加”和“變”,要堅定地出人才,出作品,因而他不遺余力培養藝術人才,辦好研究所以提高理論水平。他明白理論上糊涂,是培養不出精明的各類人才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振興山西文藝斷想》講這個問題,九十年代的《進一步加強藝術理論建設》講這個問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幾篇文章中更講這個問題。
士星對戲曲的保護、傳承、創新,多有研究,多有建樹。從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山西卷,提煉出來的,就是保護的要義。具體到戲曲上,就是要“六保”:保護劇種、保護劇團、保護劇目、保護人才、保護資料、保護設施如傳統的場館等。遍布全國的晉商會館中的戲臺,他極其詳細地論述了十幾個。哪些是外省保護的,哪些是在山西省內保護的,他都能如數家珍般數出來。
山西的戲曲劇種,歷史上留下來52個,又新生一個(翼城琴書)。前幾年統計,說是還有38個,其實不止,有的還在鄉間演出,怎么就消亡了?改革初,山西有180來個各級劇團,現在縣劇團少了,民營劇團多了。我們也應該保護它們,在政策上一視同仁。如果沒有了基層劇團,誰去為廣大基層觀眾唱戲?
從士星實踐看來,保護人才是一切保護、傳承、創新之本。沒有人才什么都干不成。不僅要保護演員,戲曲構成的各個部類都要保護其關鍵人才。而且要保護在舞臺上、保護在演出中,還要保護在民間。
![]()
![]()
![]()
![]()
![]()
![]()
用科學的歷史觀,用當代人的審美觀進行整理改編,是繁榮歷史劇創作的一條重要渠道。傳統戲是歷代藝術家給我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現在有不少傳統戲瀕臨失傳,十分可惜。中國戲曲是十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加緊搶救和保護。對傳統戲進行整理改編,是保劇目的一項重要措施。
士星強調整理改編,也重視歷史劇的創作。“歷史劇創作,一定要堅持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完美統一”。既然是歷史劇,作品中大的歷史背景、一些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一定要有歷史依據。不能離開歷史,隨心所欲地胡編亂造,否則,就會失去歷史真實,甚至會歪曲歷史,誤導觀眾,貽誤后人。就是那些古代故事戲,也應該不違反大的歷史背景。歷史劇要塑造典型形象,要有戲劇沖突,要有好看的故事情節,還要保持戲曲藝術的特點。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允許作者對作品中的某些事件、情節、人物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不虛構,就難以成為完美的藝術作品,也會失去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正是衡量一部歷史劇作品是否成功、作者是否高明的重要標志。士星對鄭懷興創作的晉劇《傅山進京》,在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時運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手法,移花接木,借題發揮,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既真實可信,又富有藝術魅力。
士星戲曲論文舉例多為山西四大梆子,但也不忽視小劇種,他專門為眉戶劇的許愛英寫了評論文章。他稱孝義皮影戲是扎根民間的藝術。他在臺灣“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上宣讀《論小戲之振興》的論文,并且親口唱起了晉中秧歌。
![]()
![]()
![]()
士星藝術興趣廣泛,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學,學書法,一學就是十年。他興趣廣泛,臨帖不拘一家,久而久之,書法就上了品位。他的書法著墨飽滿,力透紙背,字字都依規矩,筆鋒該藏即藏,該露即露,沒有故作驚人之狀,沒有不認識的字。士星的篆刻,盡展文人心境和寄托,是一種精心的創作。在職的時候,書法和篆刻是一種業余愛好,賦閑以后,是一種閑情逸致。他書到或刻到得意處,真的如入無人之境,什么雜事也忘掉了,內心充滿了興奮和歡樂。
無論在職,還是閑下,無論作文還是發言,士星都坦率赤城,很少忌諱,盡顯涵養,啟示良多。他客觀地看待戲曲藝術出現危機,認為有外因也有內因。
“就內因而講,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戲曲藝術存在有脫離時代、脫離生活、脫離當代觀眾欣賞趣味的問題。一些劇目的內容,距離現實生活太遠,一些戲曲音樂、唱腔比較陳舊,不適合年輕觀眾的審美口味,不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既然戲曲藝術自身存在這些問題,就要下決心進行藝術改革。其標準就是要改得讓新老觀眾都喜歡,讓村里的農民喜歡,城市里的年輕人也喜歡。……如果不抓藝術改革,藝術上沒有變化,沒有創新,戲曲藝術依然很難得到發展和振興。”
理論、改革、劇種、劇團、人才、保護、傳承、創新、場館、交流,十項謀論,一戲貫徹,乃士星文集的脈絡,士星情懷的抒發。
越寫越不像序了,打住!
此生命應從文墨,
不悔不驕坦蕩行。
紅瘦綠肥繁代代,
文源快煞老梆廳。
曲潤海寫于2024年1月1日
![]()
郭士星,山西孝義人。1964年山西大學本科畢業。曾任山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山西省文物局局長,兼任山西職工文學院院長。退休后曾任山西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山西省戲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山西省老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等職。長期致力于戲曲史論研究,主編出版了《中國戲曲志·山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西卷》《山西文化藝術志》。出版有《山西戲曲概說》《孔尚任詠晉詩評注》。是戲曲理論家、書法篆刻家。
![]()
曲潤海(1936年10月12日——2025年4月21日),男,漢族,山西定襄人,共產黨員。1957年至1962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山西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文化部黨組成員、藝術局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曾兼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代院長,中國演出管理中心主任,山西省藝術理論研究會會長、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化部文華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擔任過的社團職務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昆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顧問。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曲潤海參加工作后主要研究“山藥蛋派” 和“晉軍”作家作品。 1983年后主要研究表演藝術的創作和管理,并參與創辦了表演藝術的全國最高政府獎“文華獎”。
曲潤海筆名沱浪、居平,196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評論集《思考·探索·前進》《山藥蛋派作家作品論》,論文集《論綜合治理振興山西戲曲》《論表演藝術的改革與建設》《沙灘戲語》《王府學步》,劇本集《晉風戲稿》《旅燕戲稿》《曲潤海劇本集?古代故事戲劇本》《曲潤海劇本集?現代戲改編劇本》《曲潤海劇本集?傳統戲改編劇本》(上、下冊),詩集《劇壇雜詠》,主編《中國文化藝術叢書》(十卷)等。
曲潤海的戲曲劇本《富貴圖》《桐葉記》《崔秀英》獲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劇作獎,《金谷園》《日月圖》《蝴蝶杯》分別獲中國京劇節、藝術節、戲劇節劇目獎、演出獎,評論《高昂豪放順暢如流——評文武斌的詩》獲山西趙樹理文學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