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月瘦了十斤,手腳還像被電擊一樣麻得發慌,我是不是得了絕癥?”她坐在門診椅子上,聲音發抖,眼圈通紅。四十出頭,是個精明干練的女白領,平時身體硬朗得很,怎么突然成了這副模樣?
我一問用藥史,她說:“就是吃了點補神經的甲鈷胺,藥店推薦的,說對神經好,吃著吃著就不對勁了。”這不是個例。
![]()
2024年國家藥監局抽查數據顯示,甲鈷胺使用相關的不良反應報告,比五年前翻了近三倍,尤其在中老年群體中,誤用、濫用的情況相當普遍!
你沒看錯,那種被稱為“神經修復神器”的甲鈷胺,真的可能讓你越吃越糟糕。它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萬能神經藥”。關鍵是,它不是人人都能吃!
說實話,我對甲鈷胺的“神話”,真是又氣又無奈。它本來只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用于周圍神經的病變、糖尿病神經的病變等特定場景。但現在倒好,幾乎成了“誰手麻誰吃它”的萬金油。
![]()
藥店幾乎不用你開口,店員就自動推薦甲鈷胺?“手腳發麻吃它準沒錯!”“神經修復第一名!”
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熟悉?可你知道嗎?這藥真不是誰用都安全的。有4類人,吃它,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出大問題。
第一類,就是腫瘤患者。
這個問題,很多人真沒意識到。甲鈷胺在體內會促進DNA合成和細胞分裂,對正常細胞是修復,對異常細胞呢?可能是火上澆油。尤其是某些未明確分型的腫瘤患者、術后觀察期的病人,貿然補B12,可能讓病情進展加快。
![]()
第二類,是過敏體質者。
別以為維生素就不會過敏。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曾發文指出,甲鈷胺引起皮疹、氣促、甚至過敏性休克的報道并不少見。
尤其是對鈷離子過敏的人群,輕則瘙癢、紅斑,重則危及生命。
第三類,是痛風患者。
聽著是不是有點意外?但甲鈷胺可能影響尿酸代謝,間接加重痛風癥狀。我就碰到過一位老年患者,吃了兩個療程的甲鈷胺,腳趾關節腫得像饅頭,疼得打滾。后來一查,尿酸飆到600多。
![]()
第四類,是肝腎功能不全的人群。
甲鈷胺的代謝依賴于肝臟、排出靠腎臟。一旦肝腎功能下降,藥物排不出去,反而積毒傷身。輕則頭暈惡心,重則引發全身不適。可別覺得“就一顆維生素”沒啥大礙。
有人要問了:那我不是這四類人,我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吃啦?也不是!甲鈷胺還有兩個“報警信號”,一旦出現,必須立刻停藥!
第一,是“感覺異常加重”。
正常神經修復應該是逐步緩解的過程,如果你吃藥后反而感覺麻木加重、刺痛感增強,那可能不是在修復,而是在“誤導”神經傳導。這種情況,繼續吃只會越走越遠!
![]()
第二,是“食欲減退+體重驟減”。
這類反應在臨床上雖少見,但一旦出現,高度警惕潛在代謝異常或潛伏腫瘤反應激活。一個正常的維生素,吃了讓你瘦得莫名其妙?這不是“排毒”,而是“報警”!
我說這些,不是要大家談“甲鈷胺”色變。它本質上是個好藥,在特定人群、特定劑量、特定時機使用下,對神經修復確實有效。問題是,它被用得太“隨意”了。藥店無處不在,說明書基本不看,副作用沒人提,這才是最危險的。
我特別理解,很多人吃甲鈷胺,是出于“怕神經壞了”、“怕中風前兆”、“怕老年癡呆”的焦慮。但你知道嗎?真正決定你神經健康的,并不只是藥,而是你每天的習慣。
![]()
比如:飲食上,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動物肝臟、蛋黃、瘦肉、豆制品,平時吃點,勝過亂吃藥。運動上,哪怕每天30分鐘快走,對神經血液循環就有極大裨益。情緒上,長期焦慮、睡眠不足,也能讓神經“罷工”。
這些才是神經健康的“根”,甲鈷胺只是“葉”。有些人圖省事,直接吃“復合維生素B”,其實也要小心。長期高劑量補充B族維生素,可能導致神經毒性,尤其是B6。
2022年一項國內研究指出,連續服用高劑量B6超過3個月,可能引發感覺神經的病變,表現為肢體麻木、刺痛,甚至失去痛覺。
![]()
太多“補出來的病”,其實是“吃得太多、吃得太久、吃得太盲”。我也想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不是每一個“麻木”都需要吃藥,不是每一個“神經痛”都能靠維生素解決。身體發出的信號,有時候是“過勞”,有時候是“焦慮”,也可能是“糖尿病前期”或“頸椎病”。
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先找原因,而不是先吃藥。
如果你真的需要甲鈷胺,也請記住三點:
一,別自己亂買,先做個神經檢查,明確診斷;
二,遵醫囑用藥,不超劑量、不長期服;
三,出現任何不適,及時停藥反饋,別硬扛。
![]()
有時候我會想,大家對維生素的“迷信”,是不是有點像古人信偏方?補得越多越安心,吃得越久越踏實,結果反而越吃越糊涂。
健康不是靠吃出來的,是靠“知道什么時候該吃,什么時候該停”。藥是把雙刃劍,維生素也不例外。
愿每一個為了健康焦慮的你,都能多一點判斷力,少一點盲從,別讓“補藥”變成“負擔”,別讓“保健”變成“保病”。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甲鈷胺不良反應分析報告.中國藥品安全通報,2024(08):45-49. [2]李曉芳,王建強.長期高劑量維生素B6服用的神經毒性研究[J].中國神經醫學,2022,21(04):327-331. [3]中華醫學會神經學分會.周圍神經的病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3,56(02):91-9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