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APEC峰會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一番操作,讓中日關系再次降溫。
高市在中方元首會晤結束后竟與臺當局官員會面,并稱對方為“總統府資政”,對此中方強烈譴責,外交部、駐日大使打出“連環拳”。
![]()
高市回見臺代表
但令外界想不到的是,11月5日,日本自衛隊干部訪問北京,將參觀中國海陸軍三軍相關設施,這又是怎樣的一步棋呢?為何日本在觸碰中國紅線后,中國仍歡迎日本訪華?
挑釁之后,中方仍迎接日本團
高市早苗的這次“碰瓷式”操作并不意外,自她上任以來,臺灣問題就成了她頻頻操作的政治工具。
在韓國首爾,她選擇在中國領導人離開后立刻會見臺方代表,還特意用“總統府資政”這種高度敏感的稱謂公開發文,明顯不是偶然,更像是一場精心安排的“政治秀”。
![]()
這背后的動機,其實并不復雜,一方面,她需要向日本國內的保守派勢力交差,證明自己在對華問題上足夠強硬,穩固右翼支持。
另一方面,也是在向美國表忠心,繼續扮演“印太戰略”的急先鋒角色,她很清楚,臺灣問題是中美博弈的核心敏感點,越是在這個議題上發聲,越容易獲得美方的關注和支持。
但問題在于,她這套策略并不是沒有代價的,中方很快就做出了強烈回應,外交部罕見地直接點名批評,指責其“嚴重破壞中日政治互信”。
![]()
并明確指出日本在臺灣問題上負有歷史責任,中方不僅提出外交交涉,還通過東盟防長會議向日方防務高層施壓,明確反對“臺獨”及外部干涉,短時間內,外交層面的緊張氣氛迅速升溫。
然而,政治層面的強硬,并沒有阻擋另一個看起來截然相反的動作,中國依然邀請日本自衛隊軍官團訪華,這種“政冷軍熱”的局面,背后藏著更深的邏輯。
一支由10名日本自衛隊中高級軍官組成的代表團,按原計劃在2025年11月5日抵達中國,未來幾天將參觀了解放軍陸海空軍設施,并與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進行會談。
![]()
從時間點上看,這個訪問幾乎與高市言論發生在同一時段,看似矛盾,卻并非偶然。
中方的做法可以理解為“雙軌并行”策略,一方面,在政治層面發出清晰信號,表明底線不容挑戰,另一方面,在軍事安全層面,維持溝通渠道暢通,防止誤判和沖突升級,這種處理方式,其實是對日本內部政治生態的精準把握。
高市早苗固然是日本政壇右翼的代表,但防衛省內部并非鐵板一塊,自衛隊更關注的是現實安全風險,尤其是面對中國在臺海方向日益增強的軍事存在,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局勢的緊張度。
![]()
中日防務交流項目早在2001年就已啟動,即便在釣魚島爭端最激烈的時期,也沒有完全中斷,可見其在日方眼中的重要性。
換句話說,中方邀請自衛隊訪華,并非“軟弱”讓步,而是有意通過軍事渠道管控分歧。
特別是在高市挑起臺海話題的背景下,中方讓東部戰區(負責臺海方向)與日方軍官直接交流,本身就帶有明顯的戰略意味。
這不僅是展示軍力,也釋放出一種信號:中國有能力、有意愿在保持底線的同時,避免局勢失控。
![]()
解放軍
一冷一熱之間,透露出中方的戰略節奏
表面上看,高市早苗的做法是一次對華強硬的政治表態,但實質上,這種操作更像是一場“政治賭博”。
相比之下,中方的應對方式更為成熟和穩健,既不掉進她設好的“情緒陷阱”,也不放松對日方戰略動向的警惕,更通過切割政治與軍事層面,精準施壓又不至于誤傷。
為什么中方要這么做?答案很簡單:中日之間并非單一維度的關系,政治、經濟、安全聯系錯綜復雜,全盤否定并不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
特別是在當前亞太格局動蕩、美日同盟內部分歧加劇的背景下,中方有意通過務實的軍事交流,爭取日本內部的“理性派”。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之間也并非鐵板一塊,近期新日鐵收購案暴露出美方對日本企業的不信任,引發日本財界和部分政界的不滿。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保持與自衛隊的溝通,既是策略性示好,也是在試圖拉攏日本內部更務實的力量,為未來可能的緩和預留空間。
![]()
更重要的是,中方通過這種差異化應對方式,向其他國家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即便面對挑釁,中國依然有能力保持戰略定力,既能堅守紅線,又不失開放姿態。
這種“冷面硬骨”加“務實柔拳”的組合拳,正是中國當前對外政策的一種典型呈現,盡管中方展現出外交與軍事雙線操作的成熟節奏,但高市早苗的做法并非孤立事件。
如果她繼續把“臺灣牌”當成政治工具,中方的反制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升級,不排除中國將加大東海巡邏力度,或者出臺針對性制裁措施,向日本右翼政客釋放更明確的震懾信號。
![]()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政治也處于微妙的博弈期,自衛隊希望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對抗,但政界部分力量卻在不斷刺激敏感神經。
如果日本無法在內部找到一個平衡點,那么就有可能被裹挾進中美之間的戰略對撞中,成為“棋子”乃至“犧牲品”。
臺海局勢本身就已經非常復雜,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持續增強,日本又試圖通過“特種作戰旅”等改革介入更多事務,進一步升高了區域安全的不確定性。
![]()
中方此時保持與日本防務系統的溝通,不僅是為了緩解雙邊壓力,更是為了在大局中占據主動。
而這也恰好說明,中國并不是退讓,而是掌握了節奏,一個懂得在風暴中穩住航向的國家,才更有可能在未來的地區博弈中占據上風。
高市早苗想借著臺灣問題刷存在感,卻沒想到中方用一套“政冷軍熱”的做法化解了正面沖突,把節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邀請自衛隊軍官訪華,不是妥協,而是戰略緩沖,表面是敞開大門,實則是未雨綢繆。
未來的中日關系走向,仍取決于東京是否能在政治野心與區域穩定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否則,臺海這盤棋里,日本恐怕連“卒子”都保不住。
還是那句話,臺灣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家務事,如果日本不能認清現實,那實力會讓它認清。
參考資料:中評社——日本自衛隊干部訪華 力爭與中國軍方增進互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