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市民發現,茄子、油菜、西藍花等家常菜價格漲了不少。
來自多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11月初,全國重點監測的數十種蔬菜平均價格均出現小幅上漲。這與北方多地天氣多變、冷空氣頻襲,露地菜供應受氣候影響收緊關系密切。
市場菜價漲
“今天的西紅柿得四塊多錢了。”
前幾天,在青島撫順路農貿市場,菜商劉大姐的報價讓一位老顧客停住了手:“昨天才三塊多,價格天天變。”
省商務廳10月30日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全省監測的30種蔬菜價格上漲,平均批發價格達5.07元/公斤,環比上漲10.2%。菜花、油菜、茄子等常見蔬菜漲幅居前。
以油菜為例,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顯示,山東年內最低價為5月中旬的0.4元/公斤,而近期高點已達10.6元/公斤,漲幅超過25倍,是年內最高點。
商務部10月31日發布的全國監測數據顯示,10月20日至26日,全國30種蔬菜平均零售價格環比上漲3.3%。報告指出,降雨降溫天氣導致蔬菜生產供應收緊,北方地區菜價上漲明顯,其中青島、太原、石家莊分別上漲7.8%、6.9%、5.5%。
農業農村部同期監測也顯示,全國28種主要蔬菜中近半數價格上漲,葉菜類漲幅最為突出。河北、河南、遼寧等北方主產區的批發市場同樣出現“供應偏緊、價格持續上行”的現象,不少商戶反映“貨少、成本高、走貨慢”。
從地頭到菜市,這場秋季蔬菜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正沿著供應鏈層層傳導。對農民來說,是應對天氣與成本的雙重壓力;對商販來說,是進貨價連漲、利潤空間被壓縮;對城市居民來說,則意味著“菜籃子”支出增加。
地里“長不起來”
“今年雨水太大,地里的水分飽和了,蘿卜沒淹死,但就是不長。”濰坊市寒亭區眾泰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春三說。
該合作社種了約100畝露地水果蘿卜和土豆。前段時間連續陰雨,讓原本應進入快速膨大期的蘿卜“長不起來”,減產了60%到70%。
李春三說,漲價始于10月初,往年蘿卜七八毛一斤,現在一塊多到一塊五。雨太大,土壤水分飽和,附近的大棚菜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響。因為地里沒有產量,現在收購商不是壓價,而是搶購。
日照長青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盧世杰的經歷與之類似。他是莒縣當地有名的農業專家,主要種植西藍花,今年秋天的降雨讓早茬的露地菜幾乎絕收。
“凡是早種的幾乎沒有收益,雨天太多,花球被泡壞了,出現細菌性病害,‘爛粒子’太多,沒有商品價值。”他說,早茬虧損嚴重,晚茬價格迅速抬升,批發價在兩塊五左右,比去年同期價格漲了兩三成。”
西藍花之外,黃瓜、西紅柿等作物也受到氣候影響。“露地菜幾乎沒產量了,只有大棚的。所以大棚菜價格就高。”盧世杰說。
農業專家分析認為,北方集中降溫疊加秋冬轉換期,使得“供應收緊+成本上升”形成共振效應,特別是對葉菜類和露地菜沖擊最大,進而直接影響蔬菜的“身價”。
讓菜更“抗造”
“客觀來講,今年這個情況,誰也預料不到。”盧世杰說,當農戶嘗試種植的品種越來越多,對“技術下鄉”的需求就越大。這幾年,各地農業農村部門下鄉下得勤,專家常在微信群里提醒“抗災救災”“加強管理”。不少農戶也開始在地頭多想一步:部分大棚西藍花尚能保產,價格穩定性明顯高于露地菜,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很有必要。
蔬菜的“抗造力”,不僅在地里,也在路上。儲運環節穩了,菜價就穩得住。有種植戶告訴記者,他們把土豆先存進自家恒溫庫,從冬天能一直賣到過年,不至于一下子全往外出。對市場來說,這樣分批銷售能少些“一陣緊一陣松”的波動。對種植戶來說,也能把價格“攥在手里”一點。
那這波漲勢還能持續多久?從往年經驗看,蔬菜生產具有典型的季節效應,一茬新菜輪換一茬舊菜。新菜一旦批量上市,供應會很快補上。
受訪人員推測,隨著露地菜、秋季菜逐步退場,大棚菜、冬季菜接力,價格有望逐漸恢復常態。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王嘉一 楊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