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食堂推出 999 元一份的帝王蟹菜品,在教育界和社交網絡掀起軒然大波。
本是為提升服務多樣性的大學后勤市場化試點,卻交出了這樣一份偏離初心的答卷,其荒誕程度足以成為年度校園營銷 “迷惑行為大賞” 的頂流案例。
這場看似大膽的商業嘗試,實則暴露了對市場規律的無知、對服務對象的漠視,更在象牙塔內埋下了消費分化的隱患,值得所有高校后勤部門警惕與反思。
![]()
南大一食堂供應的帝王蟹等海鮮。網友供圖
大學食堂的核心屬性從來不是盈利性餐飲機構,而是帶有公益底色的校園配套設施。
從建國初期的定量供應到如今的多元化菜品,食堂始終承載著 “普惠服務” 的核心使命,其定價邏輯必須貼合學生群體的消費能力。
普通大學生的生活費大多集中在每月 1500-2500 元區間,一份帝王蟹的價格幾乎相當于半個月的伙食費。
即便偶有家庭條件優渥的學生有消費意愿,校外高端海鮮餐廳早已形成成熟的供給體系,何必非要在以平價、便捷為標簽的校園食堂里尋求 “帝王體驗”?
這種場景錯位的營銷行為,堪稱對市場規律的公然違背。市場化試點的初衷是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優化服務質量,豐富菜品選擇,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餐食。
但南大食堂的這波操作,卻走上了 “舍本逐末” 的歪路 —— 忽視了占學生群體絕大多數的普通消費者,轉而討好極小部分的高端需求者,既無法形成穩定的消費客流,又破壞了食堂的整體定價體系。
![]()
網傳此次供應海鮮是因為學生留言想吃。受訪者供圖
有網友尖銳吐槽:“這哪里是市場化試點,分明是把食堂當成了網紅打卡地的炒作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大學校園本應是淡化階層差異、傳遞平等理念的重要場所,食堂更是學生們日常交流、增進情誼的公共空間。
999 元的帝王蟹橫空出世,無形中在學生之間劃出了一道消費鴻溝。當部分學生為了節省開支糾結于 10 元以內的套餐選擇時,另一部分學生若在食堂消費千元菜品,難免會引發群體心理失衡。
有南大在校生在社交平臺留言:“現在去食堂吃飯總感覺多了層尷尬,擔心同學點了貴價菜自己會顯得寒酸,這種氛圍太奇怪了。”
這種由消費差異引發的群體壓力,與大學所倡導的平等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甚至可能滋生攀比心理,污染純凈的校園風氣。
![]()
回顧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批評聲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態勢。有教育領域博主直言:“大學后勤的市場化不能脫離教育本質,食堂不是賺錢的工具,而是服務育人的延伸陣地。”
也有畢業校友感慨:“當年我們食堂的招牌是 5 元管飽的紅燒肉,如今卻變成了 999 元的帝王蟹,不知道是進步還是倒退。”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后勤部門真有創新的誠意,不如多花心思在優化 10 元套餐的營養搭配上,而不是搞這種華而不實的噱頭。”
這些聲音不僅是對單個事件的質疑,更是對高校后勤改革方向的集體拷問。
事實上,真正成功的校園食堂市場化案例,無不以學生需求為核心。某高校食堂推出的 “考研營養套餐”,以 12 元的親民價格提供兩葷兩素加燉湯,既滿足了備考學生的營養需求,又貼合消費能力;
另一所高校的民族風味窗口,通過引入地方特色小吃,既豐富了菜品類型,又照顧了不同地域學生的飲食習慣。
這些案例證明,市場化的核心是 “精準服務” 而非 “盲目高端”,唯有扎根學生群體的真實需求,才能讓后勤改革真正惠及師生。
11月4日,南京大學后勤服務集團發文回應食堂售賣999元帝王蟹。
![]()
南京大學食堂的帝王蟹鬧劇,為所有高校敲響了警鐘。后勤市場化改革可以大膽探索,但絕不能偏離公益底色、脫離服務對象。
大學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陣地,每一項校園服務都應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而不是制造階層分化、推崇奢侈消費。
期待高校后勤部門能從這場輿論風波中吸取教訓,回歸服務本源,用更接地氣、更具溫度的改革舉措,守護好校園食堂這方公益陣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平價、平等的就餐環境中感受到校園的溫暖。
畢竟,比起 999 元的帝王蟹,學生們更需要的是物美價廉的家常菜,以及無差別的尊重與關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