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食堂那只999塊的帝王蟹,被校方通知下架了!
很多人拍手稱快,說這是輿論監督的勝利;可不少學生懵了——“我們幾個人剛拼完單,還沒來得及開吃,蟹就沒了?”
![]()
前幾天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
反對的說:“高校食堂不是奢華餐廳,得提倡勤儉節約。”
支持的回懟:“人家有錢吃點好的,又沒占你飯卡額度,管得也太寬了吧?”
甚至有家長留言:“要是我家孩子能考上南大,我每月都請他吃一次帝王蟹!”
吵了才三天,南大后勤就扛不住了,發了個聲明說“調整菜品結構”。翻譯過來就是:帝王蟹,拜拜了您吶!
表面看,網友贏麻了——你看,999的蟹說沒就沒,輿論監督多管用!但仔細一想,這事兒壓根不對勁啊:
1.這蟹是食堂檔口自己掏錢進的,自負盈虧,沒花學校一分錢;
2.買蟹的老師學生都是自愿掏錢,沒刷貧困補助,也沒占別人便宜;
3.蟹下架了,貧困生該吃不起還是吃不起,富學生轉頭就點了外賣,還得多花一筆配送費。
說白了,這場所謂的“勝利”,就跟小時候家長嫌你看電視耽誤學習,一怒之下拔電源——電視是關了,可學習熱情也沒上去。眼不見為凈,不等于問題解決。
這不是網友的勝利,而是高校在輿論壓力下的“被動妥協”。
你瞅瞅這規律:二零一二年,有高校宿舍裝空調,被罵“嬌生慣養”;二零一六年海邊大學搞了個“海景自助餐”,被噴“象牙塔奢靡”;二零二二年,深夜食堂賣和牛飯,直接被罵上熱搜三天,最后只能限量、改名。
總結下來就是:高校食堂只要推出超過“十元吃飽”的東西,就有人跳出來說“違背勤儉節約”。校領導一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砍了得了!
結果高校后勤就陷入了死循環:學生吐槽“食堂難吃”→學校引進新檔口改善→網友罵“奢侈”→學校趕緊砍檔口→學生繼續吐槽“食堂還是難吃”。
說個冷知識,我家附近萬達廣場里,有個海鮮自助298一位,周末排老長的隊,主力顧客就是附近高校的學生。
那999塊的帝王蟹看著嚇人,其實六個人拼一只,人均才150多,在食堂吃又安全又放心,還不用跑老遠耽誤時間。現在把螃蟹趕出食堂,該吃的照樣去商場吃,只是不再曬圖了而已。輿論看著皆大歡喜,數據一片祥和,其實就是自欺欺人。
這就像父母不讓孩子在家喝可樂,孩子偷偷躲進樓梯間干了兩罐,回來還得跟爸媽匯報:“媽,我剛喝的白開水。”
大學后勤本來不該這么“一刀切”,你看國外有些高校,甚至允許校外餐飲公司進校園,提供不同價位的菜品,豐儉由人多好。
核心邏輯其實特簡單:把吃飯的選擇權還給學生和老師。
說到這兒,估計有人要罵我“給富人洗地”。別急,我一點兒也不富裕,窮得還相當穩定,壓根沒資格跟富人站一邊。
我就是想說:后勤服務的目標,不是“大家都吃一樣的飯”,而是“每個人都能吃到自己想吃、也吃得起的飯”。
真正的勤儉,是“不浪費糧食”,不是“不讓人消費”;真正的公平,是“給每個收入層次的人留條路”,而不是“把高端的選擇全堵死”。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說過: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我想補一句:如果那圖書館里只能放一種書,再美的天堂也得倒閉。
希望下一只帝王蟹,能光明正大地揮著鉗子爬回南大食堂;也希望有碗3塊5的紅燒肉,永遠熱乎地等在窗口。
畢竟,大學之所以叫“大”,就該既能裝下一只帝王蟹,也能盛得起一碗白粥,更能留得下一方讓大家自由選擇的天地啊!
如果你是南大后勤,會怎么選?
點贊保留帝王蟹,評論支持下架。
看看大家心里的“大學食堂”,到底該是什么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