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你知道如何補冬嗎?
這不,明日便是立冬節氣了,它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自古以來就備受關注!
這個立冬節氣,不僅是大自然“水始冰,地始凍”的信號,更是中國人順應時節、調養身心的重要節點。那么立冬節氣有哪些講究呢?
![]()
其實,立冬節氣雖不是什么重要的節日,可是其節點很關鍵,這個時候正是秋季向寒冬過渡,老輩人就常說“立冬做好五件事,安穩過冬不遭罪”,那么到底是哪五件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件事:調作息,早睡早起“藏陽氣”!
立冬后,白晝漸短,黑夜漸長,天地間的陽氣漸收,陰氣漸盛,人也該跟著“順時而動”。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意思是冬季要像動物“冬眠”一樣,讓身體好好休養。
而熬夜就是最是耗傷陽氣的一種行為,若長期晚睡,不僅第二天精神萎靡,還容易讓寒氣趁虛而入,引發感冒、手腳冰涼等問題。
不妨從立冬這天起,把作息往前調一調,晚上10點半前準備入睡,早上6點半到7點間起床,讓身體跟著太陽的節奏走,養足精神,才能抵御冬日的寒涼。
第二件事:巧進補,暖身暖胃“補元氣”!
“立冬補冬,補嘴空”,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立冬節氣的儀式感。
![]()
但進補可不是“胡吃海塞”,講究“補而不燥,暖而不膩”。
北方人愛燉一鍋羊肉湯,驅寒暖身;南方人喜歡煮碗桂圓紅棗粥,溫潤滋補。
脾胃弱的人別急于吃大魚大肉,可先從山藥、南瓜等溫和的食材吃起,養好了脾胃再進補,才能更好吸收營養。
記住“適量”二字,補得太過反而增加身體負擔,一碗熱湯、一碟燉菜,暖了胃,也暖了整個冬天。
第三件事:慎晨練,避開寒邪“護根本”!
老話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話是沒錯,但立冬后的晨練可得講究時機。
清晨是一天中寒氣最重的時候,尤其是7點前,地面結露、霧氣未散,冷空氣容易刺激呼吸道和血管,老人和小孩稍不注意就可能受涼。
不如把鍛煉時間往后挪一挪,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后再出門,比如上午9點到10點,或下午3點到4點,此時天氣暖和,運動后也不容易著涼。
運動強度也別太大,打太極、慢走、做拉伸就好,微微出汗即可,別讓寒氣跟著汗水鉆進身體。就怕劇烈運動,大汗淋漓后,這樣身體一吹風受寒了,更容易感冒!
![]()
第四件事:巧穿衣,“分層保暖”不貪厚!
老話說“寒從風起”,立冬后風也帶著涼意,但穿衣絕不是“越厚越好”。
穿得太臃腫,身體不靈活,身體容易出汗,一出門被冷風一吹,反而更容易感冒。
聰明的穿法是“分層穿”:貼身穿透氣的薄秋衣,中間穿保暖的毛衣或衛衣,外面套防風的外套。
這樣既能讓身體慢慢適應降溫,又能根據室內外溫差隨時增減,既保暖又靈活。尤其要注意護住脖子、手腕、腳踝這些“漏風”的部位,一條圍巾、一副手套,就能擋住不少寒氣。
第五件事:平心態,不“紅臉”少內耗!
“立冬不紅臉,開春見金碗”,老輩人早就發現,冬天情緒太激動,比凍著更傷身。
冬季天寒,人的氣血運行變慢,情緒也容易低落、煩躁,一旦動了肝火,不僅會和家人鬧矛盾,還會影響睡眠、耗損陽氣,可謂“得不償失”。
不如試著慢下來,遇到事別著急上火,多些耐心和包容,家人間好好說話,朋友間少些爭執。
閑時泡杯熱茶,讀本書,讓心態跟著冬日的節奏沉靜下來,心暖了,日子自然也順了。
立冬不是結束,而是“藏”的開始——藏起陽氣,藏好元氣,藏住好心情。做好這五件事,順著時節調養,便能在寒冷的冬日里,守著暖意,安穩順遂地度過一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