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文化“活態”傳承的靈魂。它超越了物質形態的局限,以民間故事、技藝、習俗、藝術等“活態”方式,助力五千年文明直至當代依然充滿生機。這種“活態”表達,蘊藏著中國人的情感與智慧,能夠跨越語言藩籬,觸動人心。推動非遺的國際傳播,已經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舉措。
“以手傳心”:從手工藝到心靈體驗
非遺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維方式與情感基因。它既有民間故事、史詩等口頭傳統表現形式,又有剪紙、刺繡、針灸等傳統技藝,共同構成文化基因的鮮活載體。它既涵蓋京劇、昆曲、古琴藝術等藝術與美學的極致體現,還包含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地域文化的多元綻放,一并成為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識。它既擁有景德鎮陶瓷燒制技藝、活字印刷術等生產技藝的傳承,又具有春節民俗活動等社會變遷的印記,是中華文化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它既塑造了承載京劇、書法等國際傳播的文化名片,又搭建了延續中秋賞月、端午賽龍舟等民俗活動的情感共鳴載體,共同凝聚為民族精神的內在紐帶,匯聚成文化創新的源頭活水。
非遺的獨特魅力在于其“活態性”,這種“活態”溝通,以手傳心,在共情中實現價值共鳴、打破文明隔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手工藝體驗激活文化感知:通過親身體驗手工藝,外國游者可以更直觀、深刻地感悟到中國文化的內涵。剪紙——以刀為筆,親自操作,方寸之間見天地,勾勒出歲月的溫情和文化的光影,使外國游者親身體驗到中國傳統技藝的審美觀念和民俗傳承;泥人——手掌中的民間藝術,一揉一捏,調和出塵土中的靈魂,讓游者體驗到中國民間藝術的質樸和生動;刺繡——指尖上繡出山海花蟲,一針一線,穿插出靜水深流的修行,細節中見中華民族的細膩、耐心與智慧。無聲的語言,有形的載體,無需繁復的語言描述,憑指尖的創造,就能激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好奇、理解與認同。
傳統游戲促進跨文化互動:“翻花繩、跳皮筋、踢毽子、丟沙包”等非遺傳統游戲,使外國游者體會到中國人心靈手巧、熱愛生活、追求健康、注重團隊協作的精神風貌。翻花繩考驗手指靈活,跳皮筋挑戰協調能力,踢毽子融入競技樂趣,丟沙包激發團隊協作,這種以游戲為紐帶的文化互動,打破了語言的隔閡,讓文化認同在共同體驗中自然生長。
沉浸式場景營造全感官共鳴:穿漢服,賞地方戲,品傳統味道等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讓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可觸可感。從穿在身上的朝代圖鑒,透經緯間的祥瑞圖譜,聽方言淬煉的聲腔卓越,聞聲紋圖譜里的婉轉唱腔,嘗地道飄香的佳肴,品傳承不息的人間煙火;形制到紋樣,色彩到工藝,旋律脈絡到韻律曲線,味覺盛宴到心靈滋養,讓外國游者對中華文化有了更真實的感知。這種沉浸式體驗是文化共鳴的催化劑,推動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從表象認知走向深層共情。
科技賦能拓展傳播維度: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正譜寫非遺傳播的嶄新篇章。《二十四節氣》手游演繹天人合一的農耕智慧,太極拳數字文化體驗空間詮釋剛柔并濟的東方哲學,《有趣的甲骨文》VR數字藝術展重現漢字演變的千年密碼……這些科技賦能非遺項目使外國游者深刻感受到中國在非遺傳承與科技創新方面的獨特智慧,讓非遺以更生動、更可感的方式跨越山海、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
10月15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青禾農遺對話會”上,嘉賓參觀中國非遺產品展臺。新華社圖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建構多級文化體驗體系
“以手傳心”的文化傳播,打破單一的語言講解模式,從單向輸出邁向雙向奔赴,構建起充滿活力的文化傳播新范式。“以手傳心”,詮釋文化力量,不在于符號的堆砌,而在于能否喚醒心靈的共情。景德鎮陶瓷匠人傾心相授拉坯、利坯、畫坯的技法;蘇州繡娘手把手相傳運針走線,暈色分層……在非遺工坊,外國游客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旁觀者,而是親手操作的參與者,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中國非遺的魅力。原汁原味的技藝,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在于能否觸動心靈,讓文化接受者轉變為傳播者。雙向奔赴的新范式,不在于說教,而在于體驗;不在于展示,而在于共情。外國友人學習書法時感受筆墨的頓挫,包餃子時體會中國飲食的煙火氣,這種親身參與令他們不再是文化的局外人,而成了文化交流的參與者、推動者。
全球范圍內,文化的交流已不僅是符號的輸出,它更是一種跨越語言障礙,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體驗和深刻共鳴。非遺傳播無須僅限于語言和文字的交流,要將傳播升華為情感與價值的互動,以多級文化體驗體系為核心要義,情景化展現中國非遺蘊含的民族智慧與生活哲學。非遺所傳遞的,不僅是古老技藝的再現,更多的是其背后承載的文化基因與價值認同。
如何建構多級文化體驗體系,是中國非遺走向世界的重要課題。首先,需要構建區域文化認知梯度,形成社區、城市、國家、世界認知場域,讓國際受眾在文化對比中理解中國非遺。其次,通過科技賦能,創新構建感官沉浸、數字交互、智慧傳播的數字化鏈條,把非遺文化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符號,破解跨語言認知壁壘。再次,以生活需求為切入點,通過感官紐帶、沉浸體驗、節慶共情等方式,將非遺轉化為“可品嘗的健康”“可穿戴的藝術”“可共享的溫情”,觸發國際受眾的情感認同。最后,貫通文化價值鏈,抓住保護、創新和消費重要環節,將公益傳播與商業推廣有機結合,用現代商業邏輯助力非遺成為“可持續的世界遺產”。
(作者單位:浙江萬里學院外語學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