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委政法委“錨定‘規范化’ 繪好‘新楓景’”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曲靖市,包括云南法制報記者在內的專題采訪團,深入了解曲靖市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成效、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曲靖市的創新實踐。
![]()
會澤縣待補鎮勞資糾紛調解中心內,綜治干部正在接待來訪群眾
大綜治解千人結辦萬家事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綜治中心是推進平安建設的重要平臺,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載體。
曲靖市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緊扣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主陣地,硬件軟件一起上,通過建立健全一體化一盤棋運行機制,補齊制度短板,讓分散的社會治理資源由“指頭”變成“拳頭”,實現“一站式”化解的最大效能。
曲靖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廣大群眾而言,“多部門”變為“一中心”,“多跑腿”變為“跑一次”,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在遇到疑難雜癥有部門“會診把脈”,“多元共治”給出最佳解決方案,讓他們滿意而歸。
冬日暖陽,會澤縣會澤公園熱鬧非凡,偌大的銅錢雕塑成為游客打卡熱點。與會澤公園一路之隔的會澤縣綜治中心,同樣成了群眾大事小情必“打卡”的熱點。
近日,七旬吳大爺在家人陪同下,拄著拐杖走進綜治中心,中心工作人員立刻起身迎上去。
“老人家,您請坐,先喝杯水。”工作人員熱情耐心地接待了吳大爺。“大爺您慢慢說,我先給您錄入。”
這是綜治中心解千人結、辦萬家事生動實踐的真實一幕。
會澤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沈宗朋介紹:“縣委、縣政府直面群眾訴求,整合職能部門,前移窗口,集中辦理群眾來訪事項,一條龍辦理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題,打破了之前矛盾糾紛調處資源散落在司法行政、公安、街道等多部門的格局,破解了‘九龍治水’難題,真正讓群眾感受到只進一道門就辦萬家事的便捷。”
采訪團一行隨著沈宗朋走進會澤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信息研判室,顯示屏上的數據實時跳動,矛盾糾紛進度、治安隱患點位、群眾訴求流轉等信息一目了然,每一條動態都牽動著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隨著工作人員撥動鼠標,民情民意上報、矛盾糾紛調解進度、重點人員信息等從城市街巷到田間地頭的社情民意實時匯聚而來,一根針引領千條線在這里得到最好的體現。
“會澤縣綜治中心健全信息研判工作機制,壓實矛盾糾紛,舞好‘指揮棒’,將大小矛盾糾紛化解在初始階段,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會澤大地落地生根。”沈宗朋介紹,會澤縣按照“五有五規范”標準建成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依托大數據賦能精準研判群眾訴求、網格動態、矛盾糾紛及重點人員情況。
該縣通過綜治信息平臺實施重點糾紛分級交辦,構建“一案三交”責任閉環:交包保鄉(鎮、街道)的縣級領導督促化解穩控,交屬地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壓實“一把手”責任,交包保鄉(鎮、街道)的政法單位班子成員帶案下沉指導化解。創新“13715”計時辦結機制(即1天受理、3天見面、7天化解、15天辦結),同步構建“走訪―排查―上報―研判―交辦―化解―穩控―督辦―回訪”9步標準化處置流程,打通跨層級跨部門“雙向流轉”渠道。
聯調機制助力鄉村振興
初冬,金色陽光照在會澤縣待補鎮綜治中心前片片金黃落葉上。待補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勞資糾紛調解中心、婚戀糾紛調解中心等8個常駐部門一字排列。
待補鎮被譽為“中國夏季草莓之鄉”,草莓遠銷省內外,轄區有流動人口2萬余人,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時下,待補鎮歹咩村村民朱二柱(化名)正忙著給草莓大棚加蓋防凍膜。雖是初冬,但他家大棚里幾畝草莓長勢格外茁壯。
“天天往綜治中心跑,我都不好意思了,給他們添了不少麻煩,真心感謝他們幫我解困紓難。”正在忙著打理草莓大棚的朱二柱的話語中充滿感激之情。已從家庭婚戀糾紛陰影中走出來的朱二柱重新燃起了致富希望,干勁十足的他盤算著明年春、夏兩季再打草莓勝仗,再掙十幾萬元。
原來,年初以來,朱二柱和妻子的婚姻一度瀕臨破裂。無奈之下,朱二柱向鎮上綜治中心求助,綜治中心及時介入,啟動多元化解機制,在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門多方努力下,朱二柱和妻子重歸于好,破鏡重圓,一家人其樂融融共奔致富路。
然而,朱二柱再次陷入困境,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在給幾畝草莓施肥打農藥不久,草莓小苗出現了大面積枯葉現象。
情急之下,他再次向鎮綜治中心求助,鎮綜治中心再次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實地調查,組織農資售賣商家進行經濟賠償,朱二柱搶抓節令,重新栽種草莓。
待補鎮整合司法所、中心法庭、派出所等資源,盤活“四所一庭一中心”聯調機制,同時引入人大代表、鄉賢、法律顧問等社會力量參與調解。在處理較復雜的糾紛時,法庭干警聯合人大代表、人民陪審員,從情理、法律雙角度切入,成功調處了幾起矛盾糾紛,避免矛盾激化。
綜治守護“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一頭連著“夕陽”、一頭連著“朝陽”,也是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
目前,人口大縣會澤建設了102個安置區,安置搬遷群眾10.2萬人,是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縣城集中安置區之一,守護安置區“一老一小”是社會治理一道必答題。
寒冬即將到來,采訪團將目光聚焦到“一老一小”的安置服務情況上。
暖陽下,以禮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一派歡快熱鬧景象。三五成群的老人在公共場所或唱歌跳舞,或打牌下棋,或跑步健身……
“黨的政策好,街道、社區各項服務都很好,我們的晚年生活也豐富多彩。”年近八旬的趙大爺感慨道。“萬萬沒想到,年紀大了還能過上衣食無憂頤養天年的幸福生活。”趙大爹老伴接過話題。聊天中,趙大爺告訴記者,他們上午在小廣場鍛煉身體,下午和老伙伴們打打牌、吹吹牛,日子過得很幸福。
在一墻之隔的幸福里社區兒童之家,專屬于孩子們的游戲學習區、閱讀區、專屬游戲區一應俱全,社工阿姨正為幾名孩子輔導作業。
“這些孩子們的父母在外打工很辛苦,照顧不了孩子們的學業,我們為他們分憂解難,義務為孩子們輔導作業,讓他們的成績不退步,還健康快樂成長。”社工陳麗介紹,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搬遷群眾子女和務工人員子女,周一至周五主要以課業輔導和陪伴低齡段兒童游玩為主,周末以趣味主題活動為主,讓家長們放心工作。
“每天放學來這里寫作業、讀課外書等媽媽下班,有老師輔導我,還有許多小朋友陪我玩,非常開心。”以禮小學四年級的余同學說。
“政府為我們考慮得真周到,幫我們分擔了贍養老人和照顧孩子的后顧之憂,讓我們在外安心掙錢,日子充實美好。”電話那頭,余同學的爸爸感激不已。
“我們將‘一老一小’納入大綜治體系,構建起‘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暖鄰生活圈,用暖心舉措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會澤縣以禮街道黨工委書記介紹,以禮街道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對一做好“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保護。搭建信息管理、關愛救助、就近就業平臺,進一步筑牢基層基礎、建強服務隊伍、完善關愛服務措施、提升關愛服務質量,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愛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
如今,珠源大地上構筑起“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新時代“楓橋經驗”正在珠源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記者 甘仕恩 鄧珺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