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萬人口警示!養老金支付危機逼近,我們的錢從哪來?
傍晚的小區廣場上,廣場舞音樂剛歇,張阿姨就拉著李阿姨坐在長椅上念叨:“我這剛領養老金3年,就聽說現在年輕人少了,以后咱們的養老金會不會不夠發啊?”旁邊剛下班的小王湊過來搭話:“阿姨,我比你們還愁!我交社保都十年了,前兩天看新聞說,這十年勞動年齡人口少了1900萬,等我老了,還能按時領到養老金嗎?”其實不光他們倆焦慮,打開社交平臺,“養老錢夠不夠”“以后能不能領足養老金”早就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國家統計局202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較2014年減少了1900萬,而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經達到21.8%,養老金的“繳費人少了、領錢人多了”,壓力確實越來越大。但大家也別慌,國家早就提前布局,從政策托底到補充保障,已經搭好了一套“安全網”。
1. 先搞懂:1900萬人口警示,到底警示什么?
很多人光聽說“勞動年齡人口少了1900萬”,卻不知道這背后對養老金的影響有多大。其實核心問題就一個:養老金是“現收現付”的模式,現在年輕人交的社保費,大多用來給當下的退休人員發養老金,繳費的人變少、領錢的人變多,收支平衡的壓力自然就大了。
咱們用權威數據說話: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的21.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7億,占15.6%,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而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只有8.8億,較2014年的9億少了1900萬,這意味著“一個勞動者要養的老人”變多了——十年前,每2.8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退休人員,現在已經降到2.1:1,部分省份甚至出現了“1個繳費者養1個領錢者”的情況。
最直觀的就是部分省份的養老金缺口。人社部2023年數據顯示,黑龍江、遼寧、吉林等老工業基地,因為退休人員多、年輕勞動力外流,養老金統籌基金早就出現收不抵支,全靠國家調劑資金兜底。但這不是“沒錢發”的信號,而是提醒我們,養老金制度需要跟著人口結構調整,才能長期可持續。
![]()
2. 國家早已出手:3大政策托底,養老金池子里的錢沒斷檔
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國家早就開始布局,從全國統籌、基金投資到延遲退休試點,每一項政策都在給養老金“輸血”,確保大家能領足領穩。
第一招是養老保險全國統籌。2022年1月1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正式實施,簡單說就是把全國的養老金“放進一個池子”統一調配,讓廣東、江蘇這些繳費多的省份,幫黑龍江、遼寧這些缺口大的省份補窟窿。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統籌調劑資金已經超過3000億元,累計幫助20多個省份化解了養老金收支矛盾,黑龍江2023年就收到調劑資金超400億元,確保了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第二招是養老金基金市場化投資“賺收益”。為了讓養老金池子里的錢“生錢”,2016年成立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一直在做市場化投資。2023年社保基金理事會發布的年報顯示,社保基金累計投資收益超3.8萬億元,2023年當年投資收益1200多億元,收益率4.5%,雖然不算暴利,但勝在穩健,相當于給養老金池子里每年多添一筆“利息”,壯大了基金規模。
第三招是延遲退休試點“拉長繳費、縮短領取”。2024年3月,人社部聯合多部門發布通知,在上海、江蘇、四川、福建等10省市啟動延遲退休試點,采用“漸進式延遲”的方式,比如職工年滿60歲后,每3年延遲1歲退休,靈活就業人員可以自主選擇延遲年限。這既能讓勞動者多繳幾年社保費,又能少領幾年養老金,從“收支兩端”緩解壓力。以上海為例,試點后,首批申請延遲退休的企業職工中,有近七成選擇延遲1-2年,預計每年能多繳社保費超20億元,同時減少養老金支出約15億元。
3. 補充保障發力:個人養老金+企業年金,多攢一筆“養老錢”
國家的基礎養老金是“保底”,但想讓退休后生活更滋潤,還得靠“補充保障”——個人養老金和企業年金,這相當于給養老錢“加了雙保險”,現在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先說說個人養老金。2022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只要是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都能開通賬戶,每年最多繳1.2萬元,這筆錢可以買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等,還能享受稅收優惠,比如年收入10萬元的人,每年繳1.2萬,能少繳1200元個稅。截至2024年底,全國個人養老金參保人數已經突破6200萬,累計繳費超1800億元。而且不少地方還有額外補貼,比如上海對每年繳費滿1.2萬元的參保人,補貼最高500元/年;廣東對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補貼300元/年,相當于國家和地方一起幫你攢養老錢。
再看企業年金。這是企業給員工的“補充養老金”,由企業和職工共同繳費,比如企業繳工資總額的8%,職工繳4%,錢會交給專業機構投資運營,退休后能一次性領取或按月領取。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有近50萬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覆蓋職工超8000萬人,2023年企業年金基金年繳費超3000億元,不少大型國企、事業單位的職工,退休后光企業年金就能每月多領幾千元,生活質量直接提升。
4. 個人不慌:3個小動作,讓未來養老更踏實
國家托底、補充保障發力,咱們個人也能做些小事,讓養老錢更充足,不用過度焦慮。
第一個動作:社保別斷檔,盡量繳滿15年且多繳多得。基礎養老金的領取規則是“累計繳滿15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就能領”,但繳得越久、繳費基數越高,領的錢就越多。比如在上海,繳滿15年、按最低基數繳費,每月基礎養老金約2000元;如果繳滿30年、按最高基數繳費,每月能領6000元以上,差距很大。就算是靈活就業人員,也建議盡量連續繳費,別輕易斷繳。
第二個動作: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堅持繳費。1.2萬元/年不算多,平均每月1000元,很多人都能承受,而且還能享稅收優惠,相當于“強制儲蓄+稅收減免”,積少成多,退休后就能多一筆穩定收入。現在各大銀行APP都能一鍵開通,操作很方便,記得選風險穩健的產品,別盲目跟風買高風險理財。
第三個動作:合理規劃個人資產,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除了社保和個人養老金,還可以配置一些商業養老保險、穩健型理財,或者適量的國債、定期存款,形成“基礎保障+補充保障+個人儲蓄”的三重防線。比如30歲開始,每年買一份商業養老保險,繳費20年,60歲后每月能多領1000多元,生活更有底氣。
說到底,1900萬人口警示不是“養老金要斷供”的信號,而是提醒我們養老制度在不斷優化。國家有全國統籌、基金投資、延遲退休這些“大招”,還有個人養老金、企業年金做補充,咱們個人再稍微發力,未來的養老錢根本不用愁。就像張阿姨聽完這些,笑著說:“原來國家早就安排好了,我這下放心了,以后還能多跳幾年廣場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