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了錢沒看病,年底就白交”,這是許多城鄉居民對原新農合政策的核心疑惑。尤其看到城鎮職工醫保能累積個人賬戶余額、繳滿年限可終身享受待遇,更讓人不解:同樣是醫保,為何規則反差顯著?其實,“年度清零”并非簡單的“過期作廢”,而是兩種醫保在制度定位、籌資模式上的本質差異所致。
![]()
一、“年度清零”的底層邏輯:互助共濟的制度初心
原新農合自2003年試點起,就確立了“互助共濟、大病統籌”的核心屬性,如今整合為城鄉居民醫保后,這一本質未變。其“當年繳費、當年保障、年底結算”的機制,本質是“健康人補貼患病者”的短期風險分攤模式。
從基金運作來看,城鄉居民醫保的資金池規模有限。以某年度標準為例,人均籌資總額約1020元,其中個人繳費僅380元,其余640元來自財政補貼。這種“低繳費+高補貼”的結構,決定了基金抗風險能力較弱,必須集中用于當年的醫療保障支出。若實行累積制,健康人群的資金持續沉淀,會導致基金流動性不足,無法及時保障當年患病群體的救治需求,違背“互助共濟”的初衷。
歷史實踐也印證了這一邏輯。早期新農合曾設家庭賬戶,但大量資金長期閑置,某省家庭賬戶曾有超18億元結余,30%的賬戶三年未動用。取消個人賬戶并入統籌基金后,門診慢病報銷比例顯著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二、與城市醫保的核心差異:籌資模式決定保障形態
人們口中的“城市醫保”主要指城鎮職工醫保,其累積機制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制度基礎上,兩者的差異集中在三點:
1. 繳費強度與周期天差地別
職工醫保實行“個人+單位”按月強制繳費,以上海2024年社保基數下限計算,月繳額達731元,一年繳費近9000元,遠超城鄉居民醫保年度繳費額。更關鍵的是,職工醫保有累計繳費年限要求(通常20-30年),退休后可終身享受待遇,這種“長期投入換終身保障”的模式,為資金累積提供了支撐。而城鄉居民醫保按年自愿繳費,2025年個人繳費普遍在500元以內,且無年限要求,“交一年保一年”是低成本保障的必然選擇。
2. 賬戶設計分屬兩種體系
職工醫保實行“個人賬戶+統籌賬戶”雙軌制,個人繳納的2%費用全部劃入個人賬戶,歸個人所有可累積使用,自然不存在“清零”一說。而城鄉居民醫保未設個人賬戶,個人繳費與財政補貼全部進入統籌基金,屬于“公共資金池”而非個人資產賬戶,因此不存在“余額累積”的概念。
3. 財政支持的性質不同
城鄉居民醫保的財政補貼按年度撥付,與當年個人繳費精準匹配,納入年度預算管理。若允許資金跨年度累積,會打破財政預算的年度平衡,增加地方財政壓力。而職工醫保的財政支持主要體現在退休人員待遇兜底,與年度繳費關聯性較弱,更易形成資金沉淀。
三、“清零”不是終點:政策優化中的保障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城鄉居民醫保的“年度結算”正在不斷優化,并非簡單的“用完作廢”。2025年多地政策顯示,門診保障已出現“準累積”趨勢:部分地區保留原普通門診歷年累計限額,僅當年新增額度年度清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門診用藥報銷比例已提升至50%-70%,保障力度持續增強。
同時,政策層面也在回應公眾關切。全國政協委員蔣和生就曾建議,取消年底清零制度,將年末結余費用按20%-30%比例累計至下一年度。浙江、江蘇等地已試點連續參保激勵政策,對連續繳費5年的參保人減免次年部分自繳費用,兼顧了制度公平與參保積極性。
結語:適配需求的制度選擇
新農合(城鄉居民醫保)的“年度清零”與職工醫保的“累積機制”,本質是兩種保障需求的制度回應。前者以極低的繳費成本,為數億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就業群體筑牢“保基本”的民生底線;后者以更高的繳費強度,為就業人群提供更穩定的長期保障。
隨著籌資水平的穩步提高和政策的持續優化,這份“交一年保一年”的保障,正在互助共濟的底色上,不斷貼近群眾的實際需求。理解制度背后的邏輯,才能更理性地看待醫保政策的價值——它或許不完美,卻是當下貼合國情的民生保障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