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前的方鴻漸,揣著一張假文憑,在愛情與事業的圍城里進進出出;八十年后的年輕人,捧著貨真價實的學歷證書,卻在同樣的困境里打轉。錢鐘書筆下的這座圍城,非但沒有在歲月中坍塌,反而在新時代里長出了新的圍墻。
方鴻漸的困境,從來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劇。他像極了當下許多年輕人的鏡像——受過良好的教育,卻總感到無處施展;渴望真誠的愛情,卻總是在權衡中錯失;對世俗成功不屑一顧,卻又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這種清醒的無力感,正是當代青年最熟悉的精神狀態。
你看方鴻漸買假文憑時的自我開脫,像極了今天那些一邊批判內卷、一邊不得不加入考研大軍的年輕人。他的懦弱與清高并存,恰是這一代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真實寫照。我們嘲笑他,又在嘲笑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這座圍城的可怕之處在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而大多數人,連自己在城內還是城外都分不清。方鴻漸在三閭大學的處境,何嘗不是現代職場的一面鏡子?那些微妙的人際關系,那些看似重要實則虛無的職稱爭奪,那些不得不說的場面話——八十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在同樣的戲碼里打轉。
更讓人心驚的是方鴻漸的愛情。他在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之間的搖擺,何嘗不是這個選擇過剩時代的隱喻?太多的可能性,反而讓人失去了選擇的勇氣。他的每一次猶豫,都在提醒我們:自由若是太過沉重,就會變成另一種枷鎖。
錢鐘書的偉大在于,他寫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時代的病癥。方鴻漸身上那種"說不盡的聰明,做不出的決斷"的特質,在今天這個崇尚"精致利己"的時代反而顯得珍貴。至少,他的痛苦是真實的,他的迷茫是誠懇的,他的失敗還帶著知識分子的尊嚴。
當代年輕人重讀《圍城》,不是在尋找答案,而是在確認共鳴。當我們看到方鴻漸在演講臺上忘詞的窘迫,在情場上進退兩難的尷尬,在職場中左右為難的處境,我們終于明白:有些困境是超越時代的,有些迷茫是人類共通的。
方鴻漸最打動人的,或許正是他的不徹底。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惡棍;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他就是我們大多數人——有些小聰明,有些真性情,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保持體面,卻總是活得磕磕絆絆。
深夜的地鐵里,年輕人捧著手機重讀《圍城》,突然在某個段落前停下。原來錢鐘書在八十年前,就已經為我們這一代人畫好了肖像。方鴻漸的圍城,就是我們的圍城——只是我們的城墻更高,城門更多,出路更難尋。
但重讀《圍城》的意義,不在于確認困境,而在于獲得釋然。知道有人曾經這樣活過,知道這種困境不是我們的專屬,知道在歷史的循環中我們并不孤單——這或許就是經典的力量。它不能幫我們走出圍城,但能讓我們在城里活得明白一些。
暮色漸濃,合上書本。方鴻漸還在他的圍城里徘徊,而我們,也在建造著自己的圍城。不同的是,讀過《圍城》的人至少知道:真正的出路不在城外,而在如何看待這座城。當我們停止尋找出口,開始認真經營城里的生活時,圍墻或許就會在某個瞬間自動消失。
評論作者:易白,作家、詩人、編劇、導演、音樂唱作人。 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