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鍬一鎬”的人力攻堅,到“智慧賦能”的精準治沙;從“種十活一”的無奈,到成活率超90%的突破——如今的毛烏素沙地,正憑借科技的力量、先鋒者的探索,悄然褪去黃沙外衣,綻放出蓬勃的綠色生機。
![]()
神木市錦界鎮溝掌村毛烏素沙地治理現場(資料照片)。
科技上陣 告別“看天吃飯”
10月22日,在神木市錦界鎮溝掌村毛烏素沙地治沙現場,曾經“面朝黃沙背朝天”的場景已悄然改變。衛星遙感技術如同“天眼”,實時捕捉著每一寸沙地的變化。
哪處植被有退化跡象、哪片沙丘在悄悄移動,數據會實時回傳至指揮中心,為調整治沙方案提供精準“導航”;沙坡上,智能灌溉系統沿著等高線鋪開,缺水時自動啟動滴灌,水分飽和時及時關停,讓沙蒿、樟子松等總能喝上“剛剛好”的水;經過科學改良的耐寒耐旱樹種,搭配微生物固沙劑,讓樹苗在沙地里的存活率大幅提升。曾經“種十活一”的治沙場景,正慢慢成為歷史。
“從‘看天種樹’到‘科技護綠’,毛烏素沙地的治沙邏輯,早已從粗放轉向精準。在科技的加持下,治沙不再是靠經驗、憑運氣的苦差事,而是有數據支撐、有技術護航的系統性工程。”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說。
標兵帶頭 耕出生態家園
在這片沙地上,流傳著全國勞動模范、防沙治沙標兵張應龍的故事。20多年前,他扎進沙窩,踏上漫漫治沙之路。
為摸清沙地“脾氣”,張應龍帶著團隊翻遍土壤數據、監測風沙規律,在沙地建起土壤墑情監測站,利用傳感器實時捕捉沙地含水量,將沙地劃分出“宜林帶”“固沙帶”,讓每棵樹都“長在合適的地方”。針對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的不同特性,他摸索出“網格固沙+適生樹種”組合方案:流動沙丘先種沙蒿、沙柳織就“沙障網”,擋住狂風流沙;半固定沙丘栽樟子松、楊樹,精準把控樹苗的種植間距、深淺,確保苗木扎根成活。
更難得的是,張應龍還把科學思維延伸到“治沙可持續”的難題上。“我們引入‘林光互補’模式,在林地架設光伏板。光伏板既能為樹苗遮擋強光、減少水分蒸發,又能通過光伏發電產生收益,反哺治沙投入。我們還培育出耐旱的沙棘、文冠果,推動沙生植物深加工,將沙棘果變成果醬、文冠果榨出食用油。”張應龍說。
如今,他治理的荒灘早已變成“樹成林、沙止步、人增收”的生態家園,周邊百姓跟著種果樹、搞加工,日子越過越紅火。
三大模式 林木成活率超90%
在科技與人才的推動下,三大治沙利器被應用在毛烏素沙地。這些利器精準破解造林“老大難”問題,讓綠色在沙地扎下深根。
“三步栽植”模式按季施策,踩準自然節奏:春季風沙大,優先栽植沙蒿,借助其耐風沙特性快速形成屏障,固定流動沙丘;秋季降水少、土壤干燥,改栽紫穗槐等固氮灌木,既能減少土壤侵蝕,又能通過固氮改善土壤肥力;雨季降水充沛時,集中栽植喬木或經濟林灌木。實踐表明,這套模式讓林木成活率一舉突破90%,遠超傳統栽植方式。
“多樣性”模式講究科學混交,構建穩定生態:樟子松與紫穗槐帶狀塊式混種,樟子松耐旱耐寒,紫穗槐能固氮改土,二者搭配既避免單一樹種耗水過度,又能持續改良沙地土壤;樟子松與紫穗槐或檸條條狀間作,形成“階段性共生”體系——前10年,紫穗槐作為先鋒灌木,為樟子松遮風固沙、提供養分,10年后,樟子松逐漸郁蔽,豆科灌木自然退出,禾本科等草本植物隨之變化,構建起更貼近自然的生態群落。
“三季造林免澆水”模式巧借物理原理,破解取水難題:選用生長3年以上的樟子松營養缽苗,造林前先對苗圃漫灌儲水,讓營養缽內土壤飽含水分;苗木運到工地后二次補水,補足運輸損耗;栽植踏實后,在坑口預留10厘米空間,填入干沙。干沙既能阻斷土壤毛細水上升,減少水分蒸發,還能保溫,無需額外澆水即可滿足苗木生長需求。采用這一技術,即使在取水困難的偏遠沙地,也能實現大規模造林。
“在毛烏素沙地的生態治理中,‘治沙’只是起點。當地探索出封山育林、動物護林、生態經濟林、‘種九留一’四大模式,既守護脆弱生態,又讓沙地釋放經濟活力。”陜西省林業局相關工作人員說。
從黃沙漫卷到綠意鋪陳,從生態修復到循環發展,毛烏素沙地的蛻變,是科技賦能生態治理的生動縮影。如今,這片沙地正以“科技為筆、生態為紙”,書寫著“沙退綠進、綠富同興”的新傳奇,也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記者 田若楠文/圖)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 謝婷 校對 強小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