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半島范圍內,帶“寨”字的村莊為數頗多,其中不少就以“寨里”為名或名帶“寨里”字樣,比如棲霞(福山)、蓬萊、萊州、招遠、萊西、平度、即墨、文登等地,均有相應村落。本文所要討論的,是文登的寨里村。
這個寨里村,地處文登南部沿海(毗鄰靖海灣),具體屬澤庫鎮管轄。關于該村的由來,《文登地名志》的記載為:明初,為御倭在此建土寨城(靖海衛轄下軍寨)……清雍正時撤衛,靖海衛胡姓遷寨內居住,稱寨里,別稱“城里”“胡家寨”。前些年時統計,全村將近200戶,皆胡姓。曾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的胡樹杰(2005年晉少將軍銜)即來自該村。(注:查詢《靖海衛志》等資料可知,明代靖海衛“百戶”當中有胡姓官員,不知是否寨里胡姓的族上;胡家寨城的原貌已不存,但還能看出部分痕跡。)
![]()
(▲文登寨里村的位置示意)
從以上記載來看,文登寨里村歷史底蘊較深,是典型的軍戶后裔聚居地。不過,本文要介紹的重點并非衛所歷史,而是一種植物。在上世紀中期,寨里村就曾以種植此植物而名聲在外。
這種植物,就是紫穗槐(又名棉槐),其木桿即民間常說的棉槐條子。根據《山東省志?林業志》的記載,紫穗槐原產于北美,上世紀三十年代引入山東,開始栽植于庭院和公路、鐵路兩側,作觀賞灌木,至四十年代開始作為條林和綠肥料林樹種大量推廣。而文登的寨里村就是膠東半島較早一批引種紫穗槐的村落。
![]()
對此,1996年版《文登市志》記載道:“棉槐又名紫穗槐,1942年由寨里村林業勞動模范胡淑成首次從威海引進,植于海濱白沙灘,成活率極高,為海灘防風固沙的主要灌木。”
而查詢1994年版《煙臺市志》(收錄內容截至1985年,包含后來的威海地級市),也能找到這樣一條記載:“1943年冬,文登縣民主政府派員在海灘試植紫穗槐20畝。”這條記載雖然明確提到寨里村的名字,但結合時間和文登海灘的地點可以推斷,此事多半與之前寨里村胡淑成引種紫穗槐成功有密切關系。
限于資料,筆者暫時不了解胡淑成的生平,亦不知曉當初他從威海引種紫穗槐的詳細經過。他種下第一棵紫穗槐的時候可能也并沒有想到,這一舉動會讓他和他的村莊名留史志。對于這段歷史,如果當地朋友掌握更具體的細節,歡迎補充介紹。
實際上,紫穗槐,其功能不限于綠化觀景和防風固沙,還是編織筐簍等工具的重要材料。這一點,出身膠東鄉村的朋友們大多都有深刻記憶,之前也曾發過一些介紹,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