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星標”暫存文章,查找更方便!
聽全文↓
環球零碳
碳中和領域的《新青年》
![]()
首圖來源:Ma Min / Alamy Stock Photo
摘要:
這次持續一年多的碳排放下降跟以前不一樣,是伴隨經濟增長,能源需求增加同步產生的減排周期,結構性減排開始顯現。峰值真的見頂了嗎?會不會反彈?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小雨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741篇原創
各種跡象顯示,中國二氧化碳(CO?)排放量,正在悄悄達峰。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有可能提前五年到來。2025年,有可能成為中國碳達峰元年。
這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數據支撐。
芬蘭赫爾辛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長期跟蹤中國碳排放數據,它們在今年一季度發布報告說,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的碳排放量同比下降 1.6%,過去 12 個月下降 1%。
2025年二季度維持了這種下降趨勢。最近,CREA最近在英國專業媒體“碳簡報”(CarbonBrief)再次發布報告稱,2025年上半年中國碳排放同比下降約1%,其中電力部門的排放下降約3%。
下降1%有可能是保守估計,有專家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2.7%。
2.7%這個數據我沒有從國家統計局查詢到,有媒體報道說這個數據來自“全球實時碳數據”平臺,這個平臺是一個由國際學者團隊領導的全球碳排放量跟蹤機構。
盡管不同機構因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得出的下降幅度略有不同,但趨勢是一致的。從2024年3月開始,中國碳排放開始出現實質性回落。
而且這一次下降跟以前碳排量下降不一樣,這次是伴隨經濟增長,能源需求增加同步產生的減排周期,結構性減排開始顯現。
![]()
圖說:中國碳排放走勢圖
來源:CarbonBrief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張圖,描繪的是中國從2016年到2025年近十年來的碳排量走勢圖。
總體看,過去十多年,中國碳排放總量快速增長,盡管能源強度在持續下降,但因為經濟規模擴張和能源需求激增,抵消了減排成果。
但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2015-2016年出現過一次下行,2022年也出現過一次更明顯的下跌。
這兩次碳排放的下降,都出現在經濟放緩期。例如:
2015-2016年,是受房地產和重工業投資下行影響,碳排放短暫回落;
2022年,是受疫情封控及需求低迷影響,能源消費增速放緩,碳排放出現明顯下降。
這兩次下降的共同特點是,減排源自被動性的需求萎縮,而非能源系統結構性的改善。
而從2024年以來的這一輪碳排下降,主要由清潔能源增長驅動,是主動式替代,這是一個質的區別。
01
電力、水泥和鋼鐵行業帶動CO2排放下降
根據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與Carbon Brief的分析,2025年上半年中國CO2排放的減少主要由電力行業推動,并且建筑材料、鋼鐵和供暖行業也起到了輔助作用。
與去年同期相比,電力行業煤炭使用量下降了3.4%,而天然氣使用量增加了6%,使得該行業總體CO2排放下降了3.2%。
其中,太陽能的激增覆蓋了電力需求增長。
2025年上半年,中國清潔電力(不包括水力)發電創下新紀錄,來自太陽能、風能、核能和生物質能的電力增長了270TWh,遠遠超過了170TWh的電力消費增長。水力發電下降了3%(16TWh),緩解了化石燃料發電的下降。
其中,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增了212GW的太陽能容量,是2024年上半年新增容量的兩倍。
低碳電力的比例在2025年上半年達到了40%,相比2024年同期的36%有所上升。
清潔電力的增加,大大降低電力行業的碳排放。
最新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4年全國電力平均碳足跡因子為每度電0.577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較今年1月發布的2023年全國電力平均碳足跡因子每度電0.6205千克二氧化碳當量下降6.9%。
![]()
圖說:2024年與2023年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變化
來源:太陽能光熱聯盟
可見,電力系統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不僅僅是清潔電力在增加,煤電的利用小時數也在下降,清潔能源開始逐漸成為電力供應的主力來源。每增加1度綠電,電力部門的碳排放也將逐漸減少。
另外,石油產品消費增長了1%。然而,這一增長并非來自運輸燃料需求。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的生產持續下降,電動汽車減少了道路燃料的需求。增長主要來自石化生產商對石腦油的需求,包括新建的工廠。
![]()
圖說:中國2025年上半年電力、建材、冶金、供熱、石油、化工等部門碳排放增減情況。
來源:Carbonbrief
除了電力是減排主力外,建筑材料行業也減少了3%的碳排放,金屬工業減少了1%,水泥行業減少了4%,鋼鐵產量減少了3%。這些行業減少的原因是建筑行業的持續萎縮,房地產整體投資下降了11%,新建開工建筑面積下降了20%。
02
煤化工行業排放急劇上升
中國是煤炭大國,跟煤有關的產業,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唯一出現排放增長的行業是化工行業。煤炭在該行業的使用(作為燃料和原料)同比增長了20%,而2024年增長了10%。
這一增長主要來自煤制化學品行業,這一行業將煤轉化為合成液體和氣體燃料,以及石化產品。為了減少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并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中國在這一領域做出了積極的布局。
該行業在2024年消耗了約3.9億噸煤炭,產生了約6.9億噸CO2,占中國化石CO2排放量的6%,占中國煤炭使用量的9%。
2025年上半年,該行業煤炭使用量和排放量比2023年增長了10%,而煤炭轉化能力僅增長了5%,這意味著現有能力的利用率也有所提高。
煤化工行業的增長主要反映了近年來大多數細分領域的利潤大幅提高。該行業的盈利能力與石油價格密切相關,因此,2021-2024年油價上漲大大推動了產量增長,而石油價格最近的下降可能會減緩其增長。
盡管如此,化學工業協會仍預計該行業將在未來十年繼續擴張,直到2035年。這意味著,未來如果不限制煤化工擴張,這將成為中國實現碳達峰道路上的關鍵挑戰。
03
碳排放見頂了嗎?會不會反彈?
CREA與Carbon Brief的報告指出,考慮到上半年太陽能容量的大幅增加,以及風能和核能的預期增長,中國有望在2025年實現排放減少。這將延續自2024年初以來的下降趨勢,也為中國的排放是否已在2030年目標前達峰提供了可能。
也就是說,這次自2024 年初開始的下降趨勢,表明中國的排放量可能已經達到峰值,比其“2030 年前”的目標提前了數年。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盡管碳排放下降持續了一年多,但碳達峰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頂點,而是一個平臺。在2024年3月達到120億噸的峰值后,反彈隨時可能發生,也許峰值會在一個平臺上整理多年。
正如上文所言,煤化工行業還在逆勢擴張,煤制油、煤制烯烴等高碳產業在部分地區快速增長,抵消了部分減排成果。
除此之外,近年煤電投資仍在增長。由于能源安全與電力保供壓力,一些地方仍在批復新的煤電項目。
國家電網預測今年新增127GW的火電容量。全球能源監測(Global Energy Monitor)的數據也表明,當前有93-109GW的煤電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這些項目將在今年完成,前提是從許可發布到接入電網的建設周期為2.5至3年。
根據這些數字,2025年有可能大幅刷新中國煤電接入電網的年度紀錄,甚至超過2008年創下的63GW的紀錄。
2025年煤電容量的激增,將在未來幾年的碳排放中體現。截至2025年6月底,中國的煤電容量已達到1210GW,而2020年底是1080GW。
當然,很多新增煤電,是替代一些老舊退役的煤電,而且煤電的利用小時數在下降,在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中,煤電主要起到支撐性和調節性作用。
碳達峰并不等于勝利,它只是雙碳目標的開始,實現碳中和才是更艱難的硬仗。
![]()
參考資料:
[1]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record-solar-growth-keeps-chinas-co2-falling-in-first-half-of-2025/?utm_source=chatgpt.com
[2]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clean-energy-just-put-chinas-co2-emissions-into-reverse-for-first-time/?utm_source=chatgpt.com
[3]http://news.china.com.cn/2025-08/18/content_118029717.shtml
[4]https://www.nea.gov.cn/20251024/52bac366dad4498093ab577032de3426/c.html
[5]https://www.china-briefing.com/news/tracking-chinas-carbon-targets-how-far-has-it-come-in-2025/?utm_source=chatgpt.com
[6]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commodities/china-cuts-electricity-emissions-record-lows-2025-2025-07-16/?utm_source=chatgpt.com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
![]()
聯系和關注我們↓(公眾號后臺留言聯系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點擊“環球零碳”,設為“星標”,后臺回復“星標”,將有定制禮品相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