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曉培/文 顧煒 馬晶晶 穆子健/攝)千年石刻的深沉脈搏,正與數字時代的輕盈腳步相遇。11月5日,在第三屆漢文化論壇上,中國國家版本館與徐州市文廣旅局攜手,為沉睡的漢畫像石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鐫刻在石頭上的漢代記憶,即將在數字世界里獲得新的生命。
![]()
徐州,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和兩漢文化的發祥地,保存著從西漢延續至東漢的畫像石。它們不只是冰冷的石頭,而是以簡練剛勁的線條勾勒出的漢代史詩,每一道紋路都承載著那個開放包容時代的文化基因。論壇現場,中國國家版本館紀委書記安樂發布中國國家版本館與徐州市文廣旅局關于漢畫像石數字化合作項目,核心內容聚焦兩大方向。
![]()
一方面,推動現有數字化成果入藏共享。徐州博物館精心打造的24件漢畫像石文物三維數據、35件平面類文物高清影像數據,將正式入藏國家版本資源總庫,開啟它們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旅程。這些記錄著漢代農耕漁獵、車馬出行、神話禮樂的數字印記,將在未來的展覽、研究與交流中,向世界輕聲訴說兩千年前的故事。
另一方面,深化數字化采集與活化利用。國家版本館將攜數字技術優勢,與徐州博物館的專業積淀相遇,共同為館藏漢畫像石及拓片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建檔”。更令人期待的是,VR/AR、新媒體交互等技術將讓沉睡的漢畫像石“活”起來,推動漢文化典藏資源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此刻,當這些見證過兩漢風云的石刻,遇見最前沿的數字技術,一場關于傳承與創新的故事正在書寫。未來,我們或許只需輕點屏幕,就能與千年前的工匠心靈相通;戴上VR設備,就能步入那個車馬蕭蕭、禮樂和鳴的漢家王朝。
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文化的重生——讓封存于博物館的文物,重新回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成為這個時代可觸、可感的文化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