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現代商業銀行雜志)
編者按:在金融活水潤澤實體的時代浪潮中,中國工商銀行始終一筆一畫做普惠,書寫小微篇章。本專欄聚焦街頭巷尾的煙火氣、田間地頭的耕耘者、創業者的第一盞深夜燈火……我們記錄那些被數字改變的命運。每一個故事背后,是流水線上重新轉動的齒輪,是草莓大棚里新抽的嫩芽,是國有大行以數字普惠潤澤千企萬戶的生動實踐。我們記錄這些“小確幸”與“大未來”交織的故事,不斷擦亮“金融為民”底色,譜寫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晨光熹微中,霧氣如紗,潺潺溪水推動著古舊木碓,將堅硬的歙石千錘百煉,漸漸化作細膩如脂的硯泥;夜幕四合時,工坊燈火不熄,匠人執刀如筆,于方寸之間鐫刻流轉千年的東方意蘊。
產自江西婺源的歙硯,位列中國“四大名硯”,素有“堅潤如玉,磨墨無聲”之美譽。其珍貴不僅在于石質細膩如玉、撫之生潤,更在于雕工中蘊藏的匠心文脈。如今,在中國工商銀行普惠金融的精準潤澤下,這項古老技藝得以薪火相傳,歙硯藝術也在新時代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挑戰·守藝人的“刀筆之艱”
![]()
工行守護匠人悉心創作。
在江西婺源的江灣鎮,一代代匠人俯身于石案之前,以刀為筆,默默延續著歙硯這一千年不熄的非遺火種。從選石、磨石到運刀雕琢,他們既恪守古法工藝,也融匯當代審美意趣,不斷為傳統硯藝注入新的生命力。
歙硯制作技藝傳承人汪先生,正是這群守藝人的杰出代表。數十年來,他潛心鉆研,將現代山水的空靈意境融入硯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創作風格,真切詮釋了何為“在傳承中創新,于堅守中前行”。然而,技藝的傳承,僅憑一腔熱愛遠遠不夠。汪先生輕撫一方成硯,語氣中透露著懇切:“穩定獲取優質的歙石原料,讓雕刻工具與設備與時俱進,為年輕學徒創造更好的傳習條件……每一項都離不開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縱有滿腔熱忱,現實的資金壓力仍曾一度讓他步履維艱。
破局·金融與非遺的“金石之盟”
![]()
汪先生指導學員體驗歙硯雕刻。
故事的煥新之門,由一次溫暖的走訪開啟。工行江西婺源支行的客戶經理,為歙硯產業“周期長、重積淀”的困境帶來了“經營快貸”這把金鑰匙。其靈活的信用模式,完美契合了從石材到藝術品的漫長孵化過程。
“短短兩天,資金到位!”汪先生的驚嘆背后,是一場悄然的蛻變:優質石材得以儲備,精密工具煥新工坊,更有十余名年輕人在此執刀學藝。而他創作的融合古今的文創硯臺,更讓千年技藝煥發新生,非遺的生機,正從一方石硯蔓延開去。
展望·筆意相連,生生不息
![]()
歙硯作品展。
“無需前往銀行,在手機上輕輕一點,資金即刻到賬!”汪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普惠金融的便捷與高效。如今,他的工坊煥然一新:不僅每年能制作上百方精品硯臺,文創產品更是遠銷海外;古老的歙硯雕刻技藝,也通過傳習班得以薪火相傳。
這一切的背后,是工商銀行普惠金融始終如一的陪伴。從量身定制的融資方案,到高效便捷的線上服務,工行以專業與溫度,為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注入了堅實的信心與力量。截至9月末,工行江西分行已累計為全省超400家文化企業提供普惠支持,投放貸款突破16億元。這筆資金精準“滴灌”至歙硯、瓷板畫、三雕等非遺產業,在守護傳統技藝的同時,有效帶動就業增收,為地方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注入蓬勃生機。
匠人執刀,在方寸之石上鐫刻風骨;工行執筆,以數據為墨,在時代卷軸上作答——這是一份關于金融守護的擔當,更是一種關于文明延續的承諾。中國工商銀行將持續深耕地方特色產業,創新數字普惠,讓非遺瑰寶在新時代的畫卷中,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