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南理工大學提出,現階段工作重點放在“打造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堅定不移向著全球百強大學全力攀登”,把挺進全球百強定為“十五五”期間最關鍵一步,許多人嗤之以鼻。
毋庸置疑,作為國內理工科強校,原“四大工學院”之一,華工的自有其優勢。但挺進全球百強,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主流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高校的名次都在節節攀升,不管是國外機構主辦的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還是國內的軟科皆是如此。就拿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來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躋身前20強,“華東五校”也紛紛躋身全球百強。
換而言之,華工劍指全球百強,就是要快速達到如今“華東五校”的水平,這究竟是名校的責任擔當,還是好高騖遠、異想天開?
![]()
華南理工大學
百年筑就“華工”精神
建國之后,為了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全國院系大調整”,許多實力雄厚的行業特色院校就是在那個時候組建起來的,華南理工大學就是其中一個。
1952年,原廣東工業專業學校、中山大學工學院、嶺南大學理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等院校的土木、機械、機電等相關學科,以及湖南大學等5所院校的化工專業,合并成為“華南工學院”。學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數次分分合合,在1988年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華工的主校區在廣州五山,為原國立中山大學校址,因此華工曾經把中山大學列為主要源頭;后來經過重新溯源,華工把原廣東工業專業學校的起源,即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列為最早的源頭,確定學校的創辦時間為1918年1月。
![]()
華工五山校區一角
不管是原中山大學,還是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都誕生于20世紀初那個民族蒙難、救亡圖存的年代。學校堅信教育能為革命注入新鮮血液,培養了許多高擎理想信念的火炬的先進青年,華南地區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的楊匏安、中國共產黨第一任“審計長”阮嘯仙等,都從這里走上了為民族獨立、國家復興而奮斗的征程。
重新組建的華工,又肩負著培養一流工程師的使命,作為“四大工學院”之一被寄予厚望,將理工類學科的優勢進一步放大。“中國微波之父”林為干、“珠峰測高第一人”陳永齡、“海陸空專家”羅明燏等人,都曾在此傳道授業,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培養了大批精英之才。
師生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收獲累累碩果。國內第一臺俄漢翻譯電子計算機,華南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第一臺程控銑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等無數尖端科技成果均誕生于此,成就了華工作為華南地區教育和學術重鎮的地位。
百年風雨兼程,鑄就了華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七十個春秋艱苦卓絕的追求,使華工沉淀了敢為人先、敢于開拓創新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工師生。
![]()
俯瞰華工五山校區
傳統理工強校引領新工科
今天的華工,是廣東“雙子星”院校之一,是“985工程院校”,也是“雙一流”建設的實力擔當,長期作為華南第一理工院校備受青睞。
中大的文理、醫學更加突出,而華工則是工學類更強,甚至在中大重新合并中山醫學院之前,華工的綜合實力能與中大平起平坐。華工有全職兩院院士9位,建有國家級科研平臺29個,部省級科研平臺231,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廣東高校首位。
目前,華工有三大校區:本部五山校區以學校傳統優勢學科為主,包括數學、機械、輕工、電子信息等;大學城校區以人文社科類專業為主,同時布局了計算機、軟件、生物工程等工科專業;國際校區則全部為熱門且充滿活力的新工科,也是國內唯一一個全部為新工科專業的大學校區。
這種“同城一校三區”高水平辦學的辦學格局,凸顯的是華工進一步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水平,大力發展人文社科類專業,引領“新工科”發展的核心思想。對于一個傳統理工強校來說,或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策略。
![]()
華工國際校區
長期以來,華工最具優勢的學科,是傳統工學學科。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華工的輕工技術與工程獲評A+,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建筑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7個學科為A-;在“雙一流”工程中,華工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4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華工最具優勢的輕工技術與工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等人領銜,創建了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造紙與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曾斬獲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而作為“建筑老八校”之一,華工的建筑學實力雄厚,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院士坐鎮,創建有亞熱帶建筑與城市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馬於光等人的帶領下,華工在新型材料領域的研究也走在行業前列,發光材料與器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金屬材料近凈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都是華工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的獨特優勢。
![]()
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此外,華工在機械、電力領域的優勢也十分明顯,院士、國家科研平臺的雙重加持,都賦予了華工在這些傳統學科領域的強大競爭力。如今,華工也在不斷強化新工科領域的優勢,投入優質資源,引進一流人才。
在新成立的廣州國際校區中,華工創建了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前沿軟物質學院、微電子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面向當前競爭激烈、人才需求量大的人工智能、新材料、微電子、智能制造等領域,開設相應專業。
在國際校區,以教學為重點的“學院”和以“科研”為核心的研究院齊頭并進,包括國際無機膜領域主要奠基人之一、德國科學院院士Jürgen Caro等多位國際頂尖學術帶頭人齊聚,勢必在未來科技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華工也因此成為國內12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的院校之一,也是廣東省唯一一所。同時,華工也憑借在新工科建設上的佳績,成為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
![]()
陳克復院士(右二)團隊
華工模式創新不止
七十余年來的專注與孜孜不倦的追求,練就了華工在工程學領域開拓創新的內核,以及所向披靡的實力。但這種優勢,絕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或理論研究層面。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廣東掀起創業熱潮,地處廣州的華工便自覺將自身在學術上的優勢與大灣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早在上世紀末,華工就率先系統提出培養創新、創造、創業的“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人才培養,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備受贊譽的“華工模式”。
華工師生的創新意識,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僅要學以致用,還要能轉化成先進生產力。
自2009年中國專利獎改制以來,華工獲中國專利獎總數達59項(2025年數據),其中以第一專利權人獲獎52項,排名全國高校首位,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排名全國高校第一。華工人的創新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
華工大學城校區
在大灣區的創業圈中,華工無線電技術專業50177“超級班”依然令人拍手稱贊:華工的1997級無線電技術專業,培養了中國彩電三巨頭: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TCL董事長李東生和康佳集團前總裁陳偉榮,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活躍在中國彩電產業的最前沿。
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華工在新能源車領域更是百花齊放,幾乎締造了國內新能源產業的半壁江山:寧德時代的曾毓群、小鵬汽車的何小鵬、億緯鋰能的劉金成、廣汽集團的曾慶洪……就連何小鵬都直言:“如果你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你想要造車的話,只要在校友群里吱一聲,學長們就已經幫你把供應鏈搞定了”。
華工人的創業自信,來自于頂尖的專業實力,更來自于行業巨頭遍布校友圈。據不完全統計,僅大灣區由華工校友創辦的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就有近200家;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本科畢業高校,華工排名全國第四,僅次于清華、北大和浙大……這些數據,還在不斷上漲。
![]()
近五屆中國專利獎獲獎高校前10強
劍指“全球百強”
華工自有其獨一無二之處,或許這就是學校提出要“挺進全球百強”的底氣。不過,客觀上來看,華工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不管是在“雙一流”學科的數量、學科評估的結果,還是兩院院士等頂尖人才的數量、國家級科研平臺、在“國家三大獎”的表現,華工與“華東五校”在當前的水平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毋庸置疑,華工在計算機、電子、信息、醫學、生物醫學等備受關注的學科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些領域的院士級學術帶頭人不足、在“國家三大獎”中的成果略少、國家級科研平臺的數量偏低,都是不可忽視的“短板”。
揚長補短,發展新優勢學科,不僅是對標“全球百強”的需要,更是華工要進一步提升綜合辦學水平,躋身國內一流大學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