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紀事本末》
(清)張鑒 撰,胡玉冰 點校,中華書局
西夏是黨項拓跋氏于十一世紀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國號“大夏”。先后與北宋、遼和南宋、金鼎立,后為蒙古所滅。其版圖大致位于今寧夏、甘肅大部、陜西北部和內蒙古、青海部分地區。《西夏紀事本末》是一部記載西夏歷史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全書三十六卷,清代張鑒撰,起自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西夏遠祖拓跋思恭居夏州,迄于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蒙古滅夏,記載了西夏立國前后近350年間歷史。《西夏紀事本末》主要依據宋、遼、金、元朝正史、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畢沅《續資治通鑒》等書,兼采筆記、文集,將西夏歷史總結為36個主題,各篇均究其原委,考其異同,間附夾注,是系統了解西夏歷史的入門史書。胡玉冰點校本《西夏紀事本末》以光緒十一年(1884)《半廠叢書初編》本為底本,校以江蘇書局本,參校上海書業公所排印《歷朝紀事本末》本,參考出土文獻和西夏學研究成果,為學界提供一個便于閱讀和引用的版本。
![]()
《〈四庫全書〉未刊史料叢編》(全七十冊)
琚小飛 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作為古代典籍和傳統文化淵藪的《四庫全書》,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二百余年來,對《四庫全書》的研究和利用久盛不衰,歷代學人或探討其版本,或訂正其訛誤,或考證其征集與纂修活動,或闡發其文化價值與意義,由此產生了大量專著和工具書,從而形成了“四庫學”這一專門學問。編者在理清現存與《四庫全書》相關文獻存世數量、版本情形等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價值較大、鮮為人知的稿抄本史料三十三種,分類整理,影印出版。編排順序依檔案類,書目類,四庫館臣的文集等,主要收錄《辦理四庫全書檔案》《武英殿刻書處奏銷檔案》《于文襄手札》等第一手編纂《四庫全書》檔案史料,《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稿抄本及《寶奎堂遺集》等與《四庫全書》相關文獻。每種文獻前撰寫提要,詳細敘述所選文獻的基本情形,詳考其史料價值。
![]()
《劉大觀集》
(清)劉大觀 著,許雋超 整理,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大觀(1753—1834),字正孚,號松嵐,山東邱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貢,嘉慶十五年春,以彈劾上司山西巡撫初彭齡而革職,翌年退居河南懷慶府城,后掌覃懷書院十一年。著有《玉磬山房詩集》十三卷,《文集》四卷。清代乾嘉時期,山東高密“三李”(李懷民、李憲暠、李憲喬)特別推崇晚唐姚合、賈島的詩風,并加以學習提倡,從之者影附,人稱“高密詩派”。邱縣劉大觀是“三李”之后勁,他熱衷創作,交游廣泛,在擴大“高密詩派”詩學主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交游、創作兩方面來看,劉大觀堪為乾嘉時期清代詩人中的“普通人”,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個“中間階層”文人的“正常狀態”。《劉大觀集》對劉大觀詩文做了細心的校勘、標點整理,還對其佚文做了廣泛的搜羅,并對其傳記資料、師友唱和、文學批評等文獻做了全面的搜集與整理,內容翔實而完備,整理工作比較深入,為劉大觀研究,以及清代中期歷史、文化、文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東周晉系文字研究》
秦曉華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屬“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叢書”。東周晉系文字是在東周時期,晉、韓、趙、魏以及周邊的虢、 虞、鄭、衛、中山、西周、東周等國所使用的文字。本書在梳理東周晉系文字構形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晉系兵器、彝器、璽印等文字資料,透過文字材料本身,運用“二重證據法”,考察與東周晉系文字資料相關的文化、制度。
![]()
《民國時期公共圖書館古籍出版史》
胡培培 著,中國書店出版社
民國時期是中國出版業發展的重大轉折期,當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這一時期勢頭強勁的商業出版活動,尤其是大型出版公司——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的出版事業。而民國時期的官方出版機構亦有其代表性成就,特別是其中的公共圖書館,擔負起官方出版承前啟后之職能,尤為重要。本書即從刷印木板古籍、輯印鄉賢著述、影印珍稀善本等三個方面考察民國時期公共圖書館的代表性出版活動。并結合社會史、文化史、書籍史、閱讀史研究視角,考察公共圖書館古籍出版的經營活動、與近代學術演進之間的互動關系,補充接續當前的出版史、印刷史、書籍史研究。
![]()
《黃河古圖檔敘錄》(全二冊)
山東省檔案館 編,陳孟繼 著,齊魯書社
本書12開,上、下兩冊精裝。以1911年為時間下限,收集海內外43家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收藏的黃河輿圖1007種1616幅(卷),照錄原圖496種649幅(卷)。按圖幅內容性質,劃分為黃河移徙圖、黃河全圖、黃河上中游圖、黃河中下游圖、河南黃河圖、江南黃河圖、山東黃河圖7章,對存世黃河輿圖做了盡可能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基礎研究,逐件撰寫提要文字,介紹輿圖方位、范圍、表現內容、繪制手法及繪圖特點,訂正輿圖名稱、繪制時間及繪制者,梳理相關輿圖的繪制過程、黃河漫溢流路等。本書從黃河輿圖角度,梳理歷史時期黃河輿圖存世情況,深度解析黃河文明脈絡,為展現黃河的自然變遷與人文風貌,以及多學科黃河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詳實資料佐證。
![]()
《周易說什么》
韓鵬杰 著,三秦出版社
全書分為前言、總論、分論一、分論二、分論三,一共五個部分,分別講述:關于《周易》的基礎知識、作者對于《周易》多年來的研究與觀點、《周易》的成書過程、《易傳》的成書過程、關于周易六十四卦的詳細解說。作者力圖用積極、科學的方式解讀《周易》,講透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第二輯)》(全十一冊)
楊曾文 黃夏年 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第二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擔任主編,邀請國內著名高校、研究機構學者,依據較好的版本對所選文獻進行校勘、分段和標點,是一套關于中國禪宗系列的文獻選編。收錄了有關中國禪宗方面的重要史書、語錄和清規等。史傳卷帙浩繁,包括語錄為主的燈史、記事為主的傳記、按編年記述的通史等;語錄有別集,也有合集;還有書信、法語、序跋、碑銘、題贊、札記、遺表等,此外還有論議、雜著、清規等。本套書收錄有《景德傳燈錄》《僧寶正續傳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從容庵錄》《佛果擊節錄》《錦江禪燈》《楚山紹琦禪師語錄》《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錄》《一貫別傳》《續傳燈錄》共9種。
![]()
《方志學新論(增訂本)》
巴兆祥 著,三晉出版社
方志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歷朝歷代有眾多的學者為其研究添磚加瓦。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掀起了普修地方志的熱潮,方志學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各種方志學論著紛紛問世,大大地豐富了方志學的學科內涵。復旦大學歷史系是國內最早從事方志學研究的單位之一,二十多年來,他們的學術成果不斷見之于期刊、圖書,形成了較系統的學術體系。《方志學新論》為復旦大學教授巴兆祥的學術著作,從方志學科的研究對象著眼,詳細論述方志的發展史、方志學的應用,講述方志目錄學,并對新志續修的理論進行探討,為現下新修方志提供理論文本,助力方志學新發展。全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展現出了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
《劉開詩文集》(全二冊)
(清)劉開 撰,彭君華 校點,黃山書社
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涂,清代安徽桐城人。與同鄉方東樹、姚瑩,上元管同、梅曾亮并稱為姚鼐及門五大弟子。劉開詩作題材廣泛,馳驟暢達,陽剛健舉;散文氣積勢盛,縱橫排宕;駢文引據繁富,造語新奇,情理兼勝,辭采華美。劉開為文尊崇桐城家法,但又不規規于繩尺,力求集眾家之美而得其大成。劉開認為,駢文與散文異派同源,殊途合轍,但可相成,不宜偏廢,主張文章寫作應該駢散結合,這在桐城古文陣營里可謂異軍特起,格外醒目,與常州派、陽湖派的理論相通相融,順應時勢。《劉開詩文集》包括《孟涂前集》十卷、《孟涂后集》二十二卷、《孟涂先生遺集》二卷、《孟涂文集》十卷、《孟涂駢體文》二卷,共五種。整理本以檗山草堂本為底本,校以掃葉山房本、《孟涂初集》等,附錄劉開有關傳記資料十六則。
![]()
《明清大型字書疑難字考釋與研究》(全二冊)
熊加全 著,岳麓書社
本書主要以《字匯》《正字通》《直音篇》《詳校篇海》《篇海類編》《康熙字典》《字匯補》等明清大型字書所收疑難字為研究對象,以漢字的形、音、義、用為線索,并結合漢字俗寫變易規律及具體用例,對明清大型字書收錄的2000多個疑難字作出了考釋。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考察了明清大型字書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研究意義和方法等,下篇主要對明清大型字書收錄的疑難字作了全面深入的考釋,借此為明清大型字書文本的校勘與整理、疑難字的考釋與研究以及現代大型字典的修訂與完善提供重要參考。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清大型字書疑難字考釋與研究”的結項成果,同時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大型字書傳承與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明清大型字書作為歷代字書演進的關鍵節點,對探究歷代字書的傳承發展規律具有重要參照價值。本書可視為依托明清字書這一環節,對歷代大型字書傳承發展內在規律的深入探索,也為構建全面而系統的歷代大型字書傳承與發展的研究體系提供參考,并有助于推動中國辭書學與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發展。
![]()
“尺海”(第一輯)(全八種十八冊)
丁小明 主編,鳳凰出版社
丁小明主編的“尺海”(第一輯)是一部承繼學術脈絡、專力于尺牘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高水平叢書,精準回應了學界對尺牘文獻日益增長的研究需求。其核心價值與專業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恪守“回到原信”的學術準則,專力整理未經刪改的“尺牘墨跡”,力求為學界提供最真實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從源頭上保障研究的客觀性;二是構建立體的史料視野,不僅關注翁同龢、張元濟等重要歷史人物,更著力挖掘其周邊“友朋尺牘”,通過往來書信的對讀,為還原完整的歷史圖景提供關鍵拼圖;三是依托頂尖的專家團隊,編校者在筆跡判讀、文獻考釋等方面經驗豐富,確保了整理成果的學術質量。“尺海”不僅是對既往尺牘整理成果的繼承與總結,更以其宏闊的視野與扎實的功力,為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樹立了新的標桿,是文獻學界與收藏界值得期待和重點關注的重要叢書。
![]()
《宗稷辰日記》(全三冊)
(清)宗稷辰 著,謝作拳 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書是“浙江文叢”之一,收入清代學者宗稷辰的存世日記。宗稷辰(1792—1867),原名績辰,又名龍辰,字滌甫,一作迪甫,號滌樓,一號笛樓,又號越峴山人,浙江會稽(今紹興)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遷起居注主事,再遷戶部員外郎。咸豐元年(1851)補山東道監察御史,官至山東運河道,后以疾告歸。歷主群玉、濂溪、虎溪、龍山、蕺山等書院。為文簡潔淡雅,獨抒己見,名重一時,與龔自珍、魏源、吳嵩梁、端木國瑚并稱薇垣五名士。《清史稿》有傳。宗稷辰日記稿本現藏浙江圖書館,有《越峴山人日記》十五冊(含《求歸錄》《日省錄》《金輝木麗新書》《楙息日札》)及散出的《云將行錄》一冊,起訖時間為道光六年至同治二年。此次整理,即以此十六冊日記為底本,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
![]()
《清代學術史文獻叢刊》(初集)(全三十冊)
陳祖武 周積明 顧問,林存陽 戚學民 雷平 主編,廣陵書社
文獻影印匯編。本書以清代學術史為中心主題,收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相關文獻,以學案、源流史、人物史傳等為主,加上近代出現的學術史專著、單篇論文等,適當延及域外文獻。反映了清代近三百年學術史的研究狀況、特質、學派、地域分布及其對清代學術文化總結評判等內容,不僅有助于深化清代學術史的研究,而且也為當代學術史編纂提供體例借鑒,從而起到資料保存、輯錄與檢索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計劃分三輯出版,本書為“初集”,以理學、漢學、經學、儒林、樸學等分類,收錄文獻三十余種,其中不少為稀見文獻、稿抄本等,如范鎬鼎《國朝理學備考》、《漢學師承記》李慈銘批校本、趙之謙《漢學師承續記》稿本、曾文玉《漢學師承續記》稿本、《儒行述》抄本等。
![]()
《巴蜀珍稀子學文獻匯刊》(第二輯)(全二十六冊)
李勇先 主編,巴蜀書社
子學文獻是中國傳統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漢書?藝文志》開始,各代正史中的“經籍志”“藝文志”均記載了數量可觀的巴蜀子學文獻。作為《蜀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珍稀子學文獻匯刊(第二輯)》對巴蜀子學文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搜集與整理,力求完整呈現這批珍貴文獻的風貌。本叢書共收錄巴蜀子學文獻六十余種,上起漢代、下至清代,覆蓋天文算法、術數、譜錄、小說家等多個門類,形成了完整的子學文獻脈絡。在具體內容上,既收錄有揚雄《太玄經》《集注太玄經》、趙蕤《長短經》、李淳風《觀象玩占》、張行成《易通變》等廣為人知的傳世經典,也收錄了竹禪《畫家三昧》、李昌齡《樂善錄》等為大眾所罕知的文獻。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門類巴蜀子學文獻的系統收集,尤其是對稀見版本與小眾文獻的深度整理,本叢書不僅為學界厘清巴蜀子學文獻的版本源流提供了可資考辨的一手材料,更填補了此前巴蜀地區術數、譜錄類子學文獻專題整理的學術空白,為推動巴蜀子學乃至中國古代子學研究的深化提供了重要文獻支撐。
![]()
《昭明文選》(全四冊)
(梁)蕭統 編,劉永濟 批校,崇文書局
本書底本為乾隆三十七年海錄軒朱墨套印何焯批校本,現代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學者劉永濟先生又以朱墨兩色對其進行了批點,批點內容包括校勘、圈點、總評、段解(文章結構分析)、考辨(對寫作背景、藝術風貌等的辨析)等,是研究《文選》及《文選》學史的重要資料。
![]()
《林則徐書簡》
(清)林則徐 著,楊國楨 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書精選林則徐在1818—1850年間所寫書信330通,按其人生階段分為從政前期、欽差使粵、總督兩廣、削職留粵、鎮海東河、赴戍途次、流放新疆、督撫陜甘、總督云貴、退休以后等十卷,用林則徐自己的文字勾勒起伏人生、抒寫情操人格。內容多數錄自手札原件或影像,少量錄自抄件或刊本并利用關聯文獻校勘文字,全部考訂寫信日期、地點和收信人,并對信中提及的人名字號、背景事件等予以注釋,附錄信札題跋、友人來書40通,標點分段,簡體橫排。相比1985年增訂版,第三版補充大量注釋,增加林則徐退休后的家書十通;重校原件影像,參校《林則徐全集》,字斟句酌,改正標題、時間、次序、文本、標點、注釋、出處中的錯訛;增加勘校括號,恢復底本原字并體現刪補過程,力爭對原件的實質性改動全都有據可依、有跡可尋。
![]()
《唐土名勝圖會》(全二冊)
[日]岡田玉山等 編繪,房肇英 導讀,文津出版社
《唐土名勝圖會》是由日本江戶時期著名畫師岡田玉山等編繪,于日本文化二年(清嘉慶七年,公元1805年)刻成出版的一部版畫集。本書原以盡繪全中國名勝為創作目的,故標舉“唐土名勝”,但傳世者僅有記載京師、直隸風物的初集六卷,其中前五卷內容皆為京師順天府風土名勝圖景,第六卷所繪為直隸各府山川古跡。該書作者在繪制圖畫時參考了大量中國古典文獻,尤其是記載明清北京順天府轄下景觀、風俗的古籍文獻,對清代京師地區城池街市、山川名勝、典禮儀仗、人物服飾、生活習俗等各方面均有極為精細的刻畫,保存了許多今已不存的勝跡景象,具有文化藝術上和歷史文獻上的雙重價值。本次出版,我社邀請相關領域研究者為本書撰寫長篇導讀,與原書組合成為有機的整體,詳解《唐土名勝圖會》的學術內涵,以及該書刊行始末和社會文化背景,以向讀者闡明《唐土名勝圖會》在文化史和學術史上的重要意義,實現了對本書出版價值的升華。
![]()
《肘后備急方》(全二冊)
(東晉)葛洪 著,中醫古籍出版社
《肘后備急方》明萬歷二年(1574)李材刻、劉自化校刊本(筒葉數293)。本書為東晉葛洪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系葛洪擷取其《玉函方》中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而成。本書是一部包括內、外、五官、婦、兒各科在內的方書,涉及傷寒、溫病、各科雜病、外傷、寄生中等多種病癥。書中所列的治療方法,其所用之藥物及治療方法,具有便、蒹、驗的特點。書中對若干急性傳染病的記述,具有較高的醫學史價值。關于天花、疥蟲、腳氣病、結核病、狂犬咬傷的論述,為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的最早記載,亦為世界上最早的傳染病學記錄。
![]()
《中國印章:歷史與藝術(修訂本)》
孫慰祖 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書為關于中國印章的通史性質的著作。讀者可以從政治制度、社會應用、璽印形態等方面了解中國印章從先秦、秦漢,直至明清的發展過程,以及明清至近現代篆刻流派的形成與發展。作者還在本書中對如璽印的起源、中國璽印的特質、漢印規范的延續與秦漢印風轉折的定點、晉至南北朝印章的風格類分與唐宋文人用印體系的出現、民國篆刻家群體與藝術商品化的關系以及對近現代篆刻發展的影響等諸多學術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本書在“印史與印藝并行論述、學術拓展與接受程度”間做到了較好的平衡,體現了作者“對中國印史發展演變和印學研究基本框架”的觀點。
![]()
《今樂府選珍稀戲曲輯校》(全三冊)
汪超宏 輯校,浙江大學出版社
該書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成果。姚燮(1805—1864)選編《復莊今樂府選》抄本是一部大型曲選,其中以戲曲為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被發現后,錢南揚、鄭振鐸、趙景深等學者對其原貌、內容、存佚等等文刊發或公布,但由于《今樂府選》散存多處,閱讀不易,加之研究者主客觀條件的局限,對《今樂府選》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有些核心問題,如姚燮編選《今樂府選》的時間、參與編選人員,分卷、分冊問題,曲作來源、與現存版本的異同,究竟哪些是孤本、稀見本,與其他曲選相比,《今樂府選》的價值何在等,都沒有完全弄清楚。現存《今樂府選》抄本分藏浙江圖書館(一一〇冊)、寧波天一閣(五六冊)、國家圖書館(二冊)、蘇州博物館(四冊)、臺灣圖書館(一六冊)等,本書以《今樂府選》中孤本戲曲、《今樂府選》中珍稀戲曲、與《今樂府選》有關聯珍稀戲曲四種,分為上、中、下三編,對《今樂府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在此基礎上做深入研究,不僅可以糾正現有著作和文章中的錯誤,完整展現這一大型曲選的真面目,而且能客觀認識姚燮的學術成就,為清代文學、古代戲曲,尤其是明清戲曲的研究,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
《湖北省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全六冊)
湖北省圖書館 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湖北省圖書館(湖北省古籍保護中心)策劃主持的大型古籍整理工程“鄂圖藏珍”項目之一,入選2024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與“2022—2035年廣西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第一批)”。本書選收湖北省圖書館所藏善本775部,從中輯錄手書題跋1836篇(則),題跋作者共672人(不含佚名)。所收善本以古籍為主,酌收近人之作。所輯題跋以作者手書真跡為主,過錄之作,酌收世不經見、不易獲睹及存有異文者。凡附著于原書而與其有關的函札、便箋、繪畫等真跡,一并收錄。為方便讀者使用,所收各書首冠原本書影一幀,另編有《分類目錄》《題跋著者索引》《室名別號索引》。本書四色彩印,對有關古籍版本考訂、遞藏源流探究以及學者藏家研究等,具有重要學術參考價值。
![]()
《和漢三才圖會》(全十冊)
[日]寺島良安 著,何立民 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漢三才圖會》,又名《倭漢三才圖會》《倭漢三才圖會略》,一〇九卷,卷首一卷,日本寺島良安撰,為日本經典“圖譜”類書(或名“圖解百科全書”),堪稱日本的“圖海”。中國古代圖譜類的百科全書以《三才圖會》最為著名,日本寺島良安仿該書之意,著《和漢三才圖會》,為介紹東亞尤其是日本情況的百科全書。該書成書于1712年,按天、地、人之序,全面記述東亞尤其是日本地區的天地山川、鳥獸蟲魚、人文藝術、歷史文化等情況,是日本江戶時代人物、民俗、文化各類百科知識的匯集,全面體現了東亞文化圈下日本古代物質史、精神史、文化史,也展現了“江戶漢學”的巨大成就。本書的一大特色為收錄有大量圖(表),共3704幅圖,畫作精美流暢,是東亞文化圈同類著作的精品。本書是了解日本古代社會的重要參考書,可供學界、普通讀者乃至政府部門了解日本使用。
![]()
《宋刻全本金石錄(賞閱版)》(一函五冊)
(宋)趙明誠 撰,上海書畫出版社
《金石錄》出自宋代最著名的學術伉儷趙明誠、李清照之手,是中國古代金石學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全書共三十卷:目錄十卷,收錄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志等石刻文字兩千種;跋尾二十卷,包含重要鐘鼎碑石的提要502篇,以金石與史籍互證,考偽辨謬,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金石錄》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宋淳熙龍舒郡齋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有30卷足本,既是早期印本,更是現存唯一的宋刻全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本次出版,即以之為底本,這也是此種國寶級文獻第一次以原色原大、高清全彩影印的形式出版。分冊亦與原書一致,共5冊。該本中鈐有“貞元”“伯雅”“唐伯虎”“津逮樓”“金陵甘氏藏書”等多枚印章,書末有張元濟、周良熙跋,本次出版均于附錄中提供釋文。該本卷首有趙明誠自序,而無李清照《金石錄后序》,與宋洪邁《容齋四筆》記載一致。本次出版,據清雅雨堂刻本補錄《后序》附于書后。
![]()
《叩學事鉛槧——古籍出版四人談》
徐俊 宮曉衛 高克勤 姜小青 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本書是四位“古籍出版掌門人”三十余年耕耘的行業實錄與經驗寶典。徐俊、宮曉衛、高克勤、姜小青,曾合力主持“古工委”工作十余年,又分別將四家古籍出版名社帶到新高度,既是出版行業變遷的見證者,更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踐行者。全書精選44篇文章,分“紀事”“記人”“親歷”“論書”“心得”五輯,收錄四人“同題共答”,系統梳理古籍出版歷程,總結出版規律,展現古籍出版從業者的初心與探索精神。“叩學事鉛槧”正是他們邊學邊行、樂在其中的寫照。此書為出版從業者引路,為研究者和讀者打開了解古籍出版的窗口,讓古籍出版在傳承文脈中的分量愈發清晰可感。
![]()
《曾國藩詩文鑒賞辭典》
王澧華 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曾國藩(1811—1872),晚清政治思想家、洋務派首領。致力于程朱理學,詩詞文章頗有造詣,是桐城古文后期領袖,湘鄉派古文的創立者,宋詩運動代表人物。先后任禮部、兵部侍郎,官至總督、大學士。咸豐、同治間,奉清廷之命組建“湘軍”,積極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后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力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曾國藩詩文鑒賞辭典》是“中國文學名家名作鑒賞精華”叢書之一,精選曾國藩的詩歌22題、散文佳作24篇,著名曾國藩研究專家、古典文學學者王澧華領銜鑒賞品評,為您詮釋“晚晴第一名臣”曾文正公詩詞散文的獨特風采神韻。書后附錄曾國藩生平與創作年表,供讀者查閱。
![]()
《新見金文字編(2000—2019)》
陳斯鵬 編著,中西書局
本書是一部全面反映2000—2019年間新見金文單字形體及其用法,并代表金文考釋最新水平的重要工具書。全編共收錄字頭2230個,其中屬于金文新見者達436個,附錄另收待釋字205個。本書材料齊全,體例完備,釋字準確,考證精審,具有很高的學術性與實用性,是古文字、漢語史研究者和書法、篆刻創作者的案頭必備。
![]()
《近代中文報紙副刊文獻叢編·綜合卷·第一輯》(全四十冊)
蘇全有 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近代中文報紙副刊文獻叢編》由河南師范大學蘇全有教授主編,本輯為“綜合卷第一輯”,從《中華新報》《中美日報》《越華報》等報紙中輯錄綜合副刊以雜論、綜合新聞、社會評論、社會百態、娛樂消遣等為主題的副刊數十種,為首次對綜合類的副刊文獻進行集中整理。
![]()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伍)文字編》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 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伍)文字編》收錄已公布出版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至伍卷的全部字形。字形采用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2020年重新組織拍攝的紅外圖版,釋文和簡號反映北大漢簡各篇最新修訂成果。全書分為十五卷,一至十四卷,依《說文》部首順序排列。第十五卷為合文。同字頭下的字形依《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篇卷、簡序排列,同簡中的相同字形,按先后文順序排列。書后附有新舊簡序對照表、檢字表,便于讀者查閱。該書為學界提供一部字形呈現真實、釋文準確的文字編,對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已公布部分的研究做了階段性總結,全面展示了目前的研究水平,適應研究需要,方便文字研究者、書法愛好者使用。
來源:古工委微信聯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