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 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11月2日刊發題為《東北航道或將重塑世界經濟》的文章,作者是凱文·舒爾特。文章摘編如下:
每天都有巨型集裝箱船從亞洲抵達漢堡港。10月中旬,其中一艘貨輪創造了歷史:來自中國的集裝箱船“伊斯坦布爾橋”號以創紀錄短的時間抵達漢堡港。
通常,從中國前往歐洲的船只都會取道蘇伊士運河。它們穿越南海,隨后經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島,最終進入地中海。這條航線最多需要6周時間,不過目前許多貨輪的航行時間更長。由于胡塞武裝在紅海和亞丁灣的襲擊,許多航運公司不得不選擇繞道南非的更長航線。繞行好望角的航線通常需要近8周時間。
而“伊斯坦布爾橋”號選擇了東北航道,從中國東部出發,穿越東海、日本海和白令海峽。隨后,貨輪沿俄羅斯海岸航行5天,抵達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20天后,“伊斯坦布爾橋”號抵達英國費利克斯托港。兩天后,該船駛入漢堡港。中國與歐洲從顯著縮短的運輸距離中獲益,尤其是與常規航線相比。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的安德烈·沃爾夫在接受德國新聞電視頻道采訪時表示:“中國貨物運輸至歐洲的成本降低了,天氣條件有利時可節約高達50%的成本。”
此次創紀錄航行的引人注目之處還在于這艘中國貨輪沿東北航道航行時沒有破冰船護航。這在環境條件惡劣的東北航道上實屬罕見,尤其是在一年中的這個時候。
這意味著,對于使用冰級船進行常態化班輪運營而言,條件已變得更為有利。
迄今為止,主要是俄羅斯利用該航線進行零星的原材料運輸,包括將原油從偏遠的西伯利亞西北部亞馬爾地區運往中國。
對俄羅斯而言,東北航道也是一個直接的收入來源。莫斯科可以有償提供破冰船作為護航船只,并收取通行費。
但北極大部分區域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仍然被冰覆蓋,無法通航。“幾年前的情況正是如此,即使能通航,也僅在盛夏時節。”沃爾夫說,“現在一艘集裝箱船在10月份成功抵達歐洲。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新時代的標志,北極航運在全球運輸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安全與地緣政治專家克勞斯-彼得·扎爾巴赫也預計,北極航線的重要性將大大提升。他說:“據預測,到本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冰封情況將大幅消退。”
除了環繞俄羅斯北部的航道,另外兩條北極航道也可能在幾年內徹底改變國際航運。穿越北冰洋中心的跨極地航道尤其可能使冰島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樞紐。扎爾巴赫分析認為,如果跨極地航道最終通航,冰島將是建設大型轉運港的合適地點,“冰島將在經濟上從中受益。該國對與北極伙伴拓展貿易關系很感興趣”。
第三條可能的新貿易路線是西北航道。這條航道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經由北冰洋,沿加拿大北極群島延伸。然而,與東北航道和跨極地航道不同,西北航道目前尚看不到商業運營的前景。扎爾巴赫援引華盛頓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美國國會的科學家去年首次提出了質疑。”該報告中特別提到:“西北航道或許適用于東北亞與北美東北部之間的貿易,但其商業盈利能力不如東北航道。”
與擁有“伊斯坦布爾橋”號的海杰航運不同,其他航運公司對于東北航道目前是否已經具備盈利能力尚無把握。專家沃爾夫指出了若干風險,包括“無法保證全年無冰狀態,未來也是如此。很難預測該航線在較長時期內的哪些時間段可以安全通行”。這給航運公司帶來經濟風險,預計將出現高額保險費,以及俄羅斯破冰船護航產生的費用。(編譯/焦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