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討論北上廣深消失的中產階級的文章,心里很有感觸,這些曾經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的人,如今要面對房價跌去30%多的資產縮水,還要背著高額月供。
![]()
甚至得靠晚上開網約車補貼家用,這讓我忍不住想:房地產探底究竟什么時候才是頭,我們常說經濟數據、市場規律,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房地產不是冰冷的數字。
而是柴米油鹽里的安全感,是辛苦攢下的家底,如果還要等一兩年才能企穩,這段時間里,那些被高月供、財富縮水壓得喘不過氣的普通人,真的能扛過去嗎?
![]()
民生視角
提到房地產調整,很多人先想到的是銷量跌了多少,投資降了多少,但很少有人細想這些數據背后的民生代價,2021年至今,房地產行業從高點往下走了快五年。
這五年里,市場的變化遠比數據更戳心,銷量從高點跌了60%到70%,開工量也跟著降了這么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居民手里的房子不值錢了。
![]()
就像前面提到的中產階級,當初高價買的房,現在二手房均價跌了30%多,相當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積蓄憑空蒸發,更讓人焦慮的是,這種調整還在拖累整個經濟的基本盤。
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因為房地產的低迷轉成了負值,這意味著就業、產業鏈都會受到波及,可能有人會說,至少我們沒像其他國家那樣爆金融危機啊。
![]()
這話沒錯,中國確實管住了金融體系的風險,沒有出現大規模違約,但這并不代表普通人沒受影響。
當一個人要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開網約車還月供,當一個家庭因為房價下跌不敢消費、不敢規劃未來,這種對信心的侵蝕,比短期的經濟數據波動更值得關注。
畢竟,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讓普通人過得更好,如果房地產調整持續沖擊民生,再亮眼的科技熱點、再宏大的發展規劃,也很難讓大多數人有獲得感。
![]()
國際對比
要判斷房地產還要等多久企穩,看看國際上的經驗或許能找到答案,不管是美國、歐洲,還是曾經經歷過房地產泡沫的日本,這些經濟體從房地產高點跌到平穩,都有一個相似的規律。
時間上要花6到7年,成交量會從峰值跌50%,房價則會跌40%到50%,換句話說,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長的消化期。
![]()
對照這個規律看中國,我們的調整進度條其實已經走了大半,從2021年算起到現在,剛好快五年,成交量和開工量的跌幅已經達到60%到70%,比國際上常見的50%跌幅還要大。
房價方面,二手房均價跌了30%多,雖然還沒到40%到50%的國際平均水平,但也在持續向下,按這個節奏算,我們距離平穩大概還缺1到2年的時間。
![]()
不過,中國有個很特殊的優勢,我們沒有讓房地產風險蔓延到金融體系,其他國家在房地產下跌時,往往會伴隨銀行壞賬、企業破產的連鎖反應。
但中國通過提前管控,把這種風險擋在了門外,可優勢背后也有隱憂:正因為沒有爆發顯性危機,很多人容易忽視房地產對民生和信心的隱性傷害。
就像溫水煮青蛙,表面上沒什么大事,但普通人的壓力在一天天累積,這種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最終還是會影響經濟的整體活力。
![]()
市場反思
最近資本市場有個很明顯的趨勢:大家都在追科技牛,甚至有人叫它科幻牛,從人形機器人到人腦接口,從核聚變到量子計算,這些聽起來很未來的領域成了焦點。
好像誰不聊科技,就跟不上市場節奏了,但熱鬧的背后,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我們好像忘了,科技創新再高大上,也得扎根在柴米油鹽的民生基礎上。
![]()
房地產就是這個基礎里的關鍵一環,對大多數人來說,房子不是用來炒作的工具,而是住有所居的保障,是資產配置里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房地產一直跌,居民手里的財富不斷縮水,大家連眼前的生活都沒底,又怎么會有心情、有能力去關注長遠的科技創新?
![]()
更現實的是,房地產產業鏈很長,從鋼筋水泥到家電家具,再到裝修服務,涉及上百個行業、幾千萬人的就業。
如果房地產一直低迷,這些行業的發展都會受影響,而這些行業里的從業者,正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打工人。
![]()
所以,不是說科技不重要,而是我們不能一邊倒地追捧科技,卻把房地產這個民生基本盤拋在腦后,科技創新是星辰大海,但普通人的柴米油鹽才是腳下的土地。
沒有穩固的土地,再遠的星辰大海也很難抵達,如果任憑房地產按國際規律自然調整,還得等1到2年才能企穩,那這段時間里,民生壓力和經濟拖累會持續存在。
這種情況下,官方能不能主動出手,就成了縮短調整周期、緩解民生壓力的關鍵。
![]()
調整路徑
其實現在關于房地產的調整建議有很多,梳理下來主要是三條路,但每條路都有需要權衡的地方,不過對普通人來說,最關心的肯定是哪條路能最快緩解我的壓力。
所以我們不妨按可行性排個序,看看哪條路最貼近民生需求,先看需求端發力:用財政貼息降房貸利率,這應該是目前最容易推動,也最能直接幫到普通人的辦法。
![]()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面臨不可能三角,要保銀行利差、要穩人民幣匯率,所以貨幣調整很難大幅降息,但財政可以主動補這個缺口,比如對商業按揭利率進行貼息,讓實際利率降下來。
這樣一來,已經買房的人能少還點月供,不用再靠開網約車補貼,想買房的人也能降低成本,市場需求慢慢就活了。
![]()
而且,現在公積金利率已經比較低了,再通過財政貼息補商業貸款的差,既能避免金融風險,又能精準幫到有需要的人,算是一舉兩得。
還有就是庫存端探索:收購商品房改保障房,現在市場上賣不出去的房子很多,有人建議讓中央出錢收購這些庫存,改造成保障房,尤其是在人口凈流入多、農民工多的大中城市。
![]()
讓大家住得更有尊嚴,這個想法很好,但實操起來有不少難題:到底在哪些城市收,收哪個開發商的房子,按什么價格收,如果地方負責選項目、中央負責出錢,容易出現代理人風險。
比如地方為了消化本地庫存推薦不符合條件的項目,所以這條路不能急,得先搞試點,把規則定清楚,如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確保收購的房子質量過關、位置合適,才能真正發揮保障作用。
![]()
最后是主體端權衡:要不要救房地產企業,國際上有些國家在房地產下跌時,會用公共財政或國有資本收購房企,幫企業渡過難關,但中國目前的思路是救項目不救主體。
之所以這么謹慎,是因為要避免道德風險,如果房企之前靠無序擴張賺了錢,現在遇到困難又靠公共資金兜底,對普通人來說不公平,也容易讓企業養成依賴癥。
![]()
而且,就算救了房企,后續的資產處置、人員安置也是難題,所以這條路短期內很難大范圍推進,更可能是先對個別有代表性的房企進行試點,看看怎么在救企業和防風險之間找到平衡,再慢慢推廣。
其實不管選哪條路,核心目標都是一樣的:盡快讓房地產企穩,減少對民生的沖擊,如果能優先把財政貼息落地,再配合庫存收購的試點,說不定不用等1到2年。
結語
房地產就能慢慢穩住,到那時,普通人不用再為月供焦慮,市場信心也會慢慢恢復,經濟才能真正實現穩中有進。
畢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住有所居、未來有盼頭,這才是最實在的獲得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