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施行以來,進一步擰緊了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螺栓”,再次傳遞出一個鮮明信號:政府的每一分錢,都要省在明處、花在實處。尤其那些為“裝點門面”而產生的不必要開銷,更要能省則省、能減盡減。
近期中央通報以及媒體曝光的不少典型案例顯示“好面子”之風并非鮮見:有的城市以文旅為名“掏家底”大搞景觀工程,最終淪為“爛尾風景”;在部分鄉村,新建的農村公廁外表光鮮,卻因水電貴、清潔難等問題長期鎖門,淪為無用的“樣板間”;有的地方在政務大廳斥巨資安裝炫酷大屏,卻只在參觀時打開……這些“面子工程”的新變種往往披著“創新”“民生”“高效”的外衣,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不僅浪費寶貴的財政資源,更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和群眾獲得感。
“面子工程”的本質,是政績觀跑偏、責任心缺失。一些干部習慣于“花錢造勢”,認為大手筆才能出大成績,不顧實際需要和財力,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結果往往是“開工熱熱鬧鬧、后期冷冷清清”,不僅面子沒掙來,反而丟了里子、寒了民心。
真正的面子,不是靠花錢堆出來的,而是靠實干贏回來的。為百姓多做事、做實事,把更多資源用于扶持就業、改善教育、提升醫療、強化養老等民生領域,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把資金更多投向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等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這樣的投入才有價值,這樣的面子才真正有光。
遏制“為面子花錢”的沖動,黨政機關就需“堅持從嚴從簡,帶頭過緊日子”。要強化監督問責,對熱衷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單位和個人嚴肅查處、通報曝光,真正讓制度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同時,要推動干部考核機制改革,突出實績導向,讓那些埋頭實干、群眾認可的干部有舞臺,讓喜歡搞形式、做表面文章的人沒市場。
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不是不花錢,而是不亂花錢。省下虛浮排場,把黨政機關的緊日子過成百姓的好日子,就會讓百姓真切感受到政策溫度,贏得民心所向。
原標題:《新華時評·整治形式主義|裝點門面的錢,能減就減》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孔韜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