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新德里的天空再次被濃霧籠罩,冷空氣夾帶著農田焚燒、工廠和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像一層厚重的灰色絨毯覆蓋在城市上空。PM2.5濃度飆升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20倍,街道上行人戴著口罩,車輛尾氣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空氣中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賭生命。面對這場每年冬季如期而至的污染危機,印度政府想出了一個“高科技方案”:人工降雨。
![]()
10月下旬,兩架飛機在新德里上空起飛,釋放含碘化銀和氯化鈉的焰彈,試圖“催雨”。科學家和媒體都屏息以待,期待從天而降的甘霖能沖刷掉城市的霧霾。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界限。新德里的冬季空氣干燥,濕度不足,云層稀薄,焰彈落下的雨滴寥寥,實驗的后續計劃被迫中止。科學家們只能無奈地承認,這樣的“人工增雨”,充其量只能在理論上讓污染暫時散開一兩天,空氣質量很快又會回到原點。
人工降雨的浪漫聽起來像科幻電影里的場景,但現實遠比浪漫殘酷得多。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的研究報告用數據戳破了這個“天降解決方案”的幻想:2011年至2021年的氣候數據顯示,新德里冬季干燥,人工增雨既成本高昂,又存在科學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教授加尼直言,除非污染源被控制,否則空氣污染水平不會真正下降。
然而,政治和輿論往往喜歡“作秀”。政府通過飛機撒焰彈、啟動人工降雨實驗,看似積極應對環境問題,實則是一種短視的治標手段。空氣污染不是可以靠一場雨就能解決的游戲,它是工業排放、交通擁堵、農田焚燒、能源結構等多種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治理污染需要系統性、長期性的措施,而不是依靠科技噱頭來安慰公眾。
![]()
印度環境保護人士坎達里指出,關鍵在于清除污染源頭。使用清潔燃料、改善廢棄物管理、嚴格監管排放,這些才是根本之策。然而,這些措施往往涉及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改革和公眾行為改變,需要耐心和成本,不像撒焰彈那么直觀,也不容易在短期內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政治邏輯偏好短期效果,技術噱頭容易成為掩蓋長期無效治理的煙霧彈。
每年的冬季霧霾如期而至,帶來成千上萬的健康危害。據《柳葉刀-全球健康》研究,2009年至2019年,印度有380萬死亡病例與空氣污染有關。每一次人工降雨試驗背后,是科學和資源的消耗,是公眾對治理效果的期望,也是政治表演的場所。問題是,撒再多的焰彈,也無法解決系統性污染,更無法拯救被霧霾困住的呼吸。
新德里的空氣治理爭議,不只是科技手段能否奏效的討論,更是治理理念的較量。科技只是工具,政策才是根本。人工降雨能帶來短暫的心理安慰,但治理污染需要法律、制度、監管、產業調整和公眾參與的綜合施策。霧霾不是偶發事件,而是社會、經濟、環境互動的長期積累。用“下雨”治空氣污染,就像用止痛藥應對癌癥,只能暫時緩解癥狀,卻無助于根治。
![]()
新德里的教訓值得全球關注,它用中國提供的啟示是:空氣污染治理,不是天降甘霖就能解決的魔法,它考驗的是政府的治理智慧和社會的責任意識。科學可以提供方法,但真正的力量在于政策、制度和公眾行動。只有控制源頭、改變結構,才能讓灰色的冬季天空重現藍天白云。否則,每年冬天,飛機升空撒焰彈的畫面將一遍遍重復,霧霾依舊籠罩城市,呼吸依舊充滿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