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視頻播放
11月5日,在第三屆漢文化論壇的開幕式上,一場跨越兩千年的“相見”正在上演。會場燈光漸暗,一束追光落下,漢高祖劉邦——不再是古籍中靜態的文字或后世想象中模糊的畫像,而是以一個栩栩如生的數字人形象,穿越時空,昂然“出現”在眾人面前。
![]()
這一刻,歷史真的“活”了。
這不僅是一次信息技術的集中展示,更是經過全國10多位權威史學、考古學、美術史專家的再三考證與嚴格把關,利用人工智能,對這位漢文明塑造者進行的一次最接近真實歷史的容貌復原。千百年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劉邦”的困局,在這一刻,終于描摹出一個清晰、可信的輪廓。
從傳說走向“真身”,AI如何解開劉邦的容貌密碼
關于劉邦的長相,史料與傳說交織,充滿了神秘色彩。
《史記·高祖本紀》為他描繪了一副經典的“帝王相”:天庭飽滿,額頭豐盈,鬢角和胡須美觀,更傳奇的是,左腿上長了72顆黑痣。正是這副相貌,讓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戲劇性轉折:
沛縣呂公,一位精通相面之術的名士,在宴席上一見劉邦便“大驚失色”,不顧他身無分文、夸口萬錢的窘迫,執意將女兒呂雉許配給他。理由無他,“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愿季自愛。”
此后,還有路遇老叟,見呂雉與子劉盈便言“夫人天下貴人”,而見到劉邦后更是驚嘆“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這些記載,無疑為劉邦的形象籠罩上了一層“真龍天子”的神性光環。
![]()
那么,AI究竟如何從這些虛實相間的描述中,還原出一個“最接近真實”的劉邦?
整個過程如同一場嚴謹的科學考古。專家們首先對信史中“隆準”“美須髯”等有效信息進行提取,作為核心骨骼。同時,參考漢代兵馬俑、壁畫、雕塑中的人物面部特征,為AI提供了時代審美與人體結構的數據庫。與此同時,面對《河圖》“帝劉季口角戴勝、斗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這類傳說,團隊采取了審慎的態度,并未在數字人形象上作夸張呈現。
AI技術則在此時大顯身手。它通過學習海量的漢代人物圖像數據,并理解輸入的文本指令,最終“計算”出一個既符合歷史記載,又具備生動氣韻的劉邦面容——他不再是神壇上虛幻的“真龍天子”,而是一位目光深邃中透著睿智與豪氣的開國帝王。
點睛之筆,讓沉睡的漢文化符號“活”起來
然而,復原一位歷史人物,賦予其一副精確的骨骼與容貌,僅僅是構建了生命的“骨架”。要讓劉邦真正地“活過來”,關鍵在于為他注入歷史的“血肉與靈魂”——他的氣度、性情,乃至他呼吸其間的時代氛圍與生活細節。這正是本次體驗中,最令人動容的環節所在:
其一,便是劉邦的“出場”本身。這場亮相遠非簡單的登臺,而是一場精心構建的“情景再現”。數字人劉邦并未靜立,而是還原了他擊筑而歌的經典場景。隨著筑聲鏗鏘,他本人也沉浸于韻律之中,繼而以一副睥睨天下的姿態,吟誦響徹千古的《大風歌》。
![]()
其二,為了讓歷史語境更為豐滿,數字化展示深度“復活”了一批關鍵文物。其中,與數字人劉邦擊筑而歌相呼應的,正是其故鄉的樂器“沛筑”。來自徐州博物館的西漢陶俑組,更是成為了敘述的焦點:“飛騎”銘陶騎馬俑奔騰,陶跪坐甲胄俑枕戈待旦,陶繞襟衣女舞俑甩動長袖……
數字人劉邦與動態文物,共同構成了一幅流動的漢文明畫卷。這是技術的勝利,亦是一種文化的“喚醒”:為沉睡的文化符號注入時代的呼吸,讓它們在今天徹底地“活”過來,變得血肉豐滿,神采飛揚。
![]()
一場與祖先的“對視”
AI“復活”劉邦,其意義遠超一次文化獵奇。它標志著我們與歷史對話的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從被動地閱讀和想象,轉變為能夠主動地重建與“對視”。
![]()
這一次,我們看見的,不再是那個兩千年來眾說紛紜的傳奇。我們看見的,是匯聚了當代史學智慧與科技力量,所呈現出的那位47歲起兵、3年滅秦、5年滅西楚、奠定漢文化400余年基業的沛縣豪杰。
這場跨越兩千年的“相見”,不僅復活了一個人的形象,更激活了我們整個民族血脈源頭那段波瀾壯闊的記憶。
![]()
來源 | 現代快報
徐州廣電編輯 | 王嶠
一審 | 蔣莉
二審 | 朱宸昕
三審 | 張清
![]()
轉發+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