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中國日報》刊發贊比亞總統哈凱恩德·希奇萊馬、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聯合署名文章《霍亂本質上不是一項醫學挑戰,而是政治挑戰》。希奇萊馬同時也是全球霍亂控制專題小組的全球霍亂控制倡導者。文章全文如下:
英國上一次霍亂疫情暴發于1866年;而美國自1911年以來就未再暴發過霍亂疫情。
然而今天,霍亂疫情正在32個國家肆虐。今年迄今為止已報告了6600多例死亡,已經超過了去年的6000例死亡,而去年的死亡人數本就比2023年增加了50%。
非洲的疫情最為嚴重,且大多數情況下,沖突正在加速傳播并阻礙控制工作。
霍亂持續肆虐并不是因為缺乏科學或解決方案,而是因為領導者未能以應對危機所需的緊迫性和決心采取行動。
在世界衛生組織帶領下,50多個合作伙伴組成了聯盟,正在通過全球霍亂控制專題小組應對這些疫情。該伙伴關系建立于1992年,旨在確保提供基本物資以及開展霍亂的檢測、預防和治療,向社區宣傳自我保護知識,并為可持續控制霍亂制定全球優先事項。
為了補充該專題小組的工作,世衛組織和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8月啟動了非洲大陸霍亂應急準備和應對計劃。
霍亂是典型的貧困病,由一種細菌引起,該細菌通過攝入被感染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人體。
預防霍亂的最有效且唯一可持續的方法是確保安全供水和環衛設施,正是因此,霍亂在擁有這些設施的國家幾乎已絕跡,而在受不平等、貧困、沖突、流離失所和氣候相關災難影響的社區卻依然猖獗。
缺乏安全供水和環衛設施的社區也可通過安全有效的疫苗來預防霍亂。19世紀末開發出了首款注射疫苗,后被1980年代推出的口服疫苗所取代。
但由于霍亂幾乎只影響最貧困的國家和社區,所以無法吸引疫苗開發商的投資,因為其市場機會極其有限。目前只有一家生產商,即位于韓國的EUBiologics,能夠以支持大規模疫苗接種所需的規模生產霍亂疫苗。
為了應對霍亂疫情,世衛組織和其他伙伴于2013年在國際疫苗供應協調小組領導下建立了全球霍亂疫苗儲備,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特別是在資源匱乏地區,能夠快速、公平且有效地提供疫苗。自那時以來,該儲備已向34個國家分發了近2.2億劑疫苗。
這些疫苗劑量80%以上是在過去四年半內分發的,以應對全球霍亂疫情的復發。今年截至目前,已從該儲備發放了超過4500萬劑疫苗,已突破以往的單年度發放量紀錄。
鑒于疫情的暴發頻率和嚴重程度不斷增加,儲備中的疫苗現只能用于控制疫情,而無法在有霍亂風險的地區開展預防性接種運動。
盡管疫苗儲備每周都得到補充,但產量仍無法滿足需求,儲備量經常低于為應對突發疫情所需的“500萬劑”這一建議閾值。
為此,國際疫苗供應協調小組于2022年暫停了標準的兩劑疫苗接種方案,改為單劑接種,以擴大供應。
這一決定的依據是,有證據表明單劑疫苗可以預防霍亂,但其保護效果的衰減速度快于兩劑方案。因此,單劑疫苗接種僅為權宜之計,以便在疫苗供應緊張的情況下能最大限度發揮其影響力,應對疫情。
目前需求沒有減弱的跡象,這意味著必須增加供應。
2024年10月,贊比亞與中國極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計劃在盧薩卡建立霍亂疫苗生產設施,這可能使贊比亞成為首個致力于霍亂疫苗生產的非洲國家。
這一疫苗生產計劃仍需嚴格的質量保證和臨床試驗,以確認任何本地生產的劑量的安全性和效力,之后才能獲得世衛組織批準并用于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
雖然擴大非洲的疫苗生產對于預防和應對這一古老疾病的暴發至關重要,但唯一的長期解決方案是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以促進安全供水和環境衛生。
有些疾病無法完全預防,例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大多數癌癥。
但霍亂不在其列。霍亂可以被遏制,其之所以持續存在,是因為貧困、不平等、沖突和流離失所持續存在。
因此,遏制霍亂本質上不是科學、醫學或技術挑戰,而是政治挑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