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浪潮奔涌的今天,坐落于“武漢·中國光谷”腹地的文華學院悄然打造出一條特色鮮明的產線工程師培養路徑,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通過深度整合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資源,這所應用型高校積極探索“懂制造、精運維、能集成、善管理”的產線工程科技人才育人思路,著力構建大國工匠精神引領下的文華特色智能制造產線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
多元協同育人,打破傳統壁壘
“真實戰場”搭建“政校行企多元協同”育人生態?,學校以“智能制造工程實訓創新中心真實產線”為載體,高效整合政府政策支持、學校教育資源、行業標準規范、企業實戰場景四大優勢,創新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育人生態鏈。學校與湖北省機器人創新聯盟以及龍頭企業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華工激光等公司深度合作,建成多個實體智能制造教學生產線,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打破了傳統育人模式的壁壘。?
弘揚“三個精神”,引領學生鑄魂?
學校系統構建“大國工匠精神”培育體系,2024年成立“文華學院勞動模范工匠工作室”,2025年4月舉行以“弘揚三個精神,筑夢青春未來”為主題的勞模工匠進校園主題宣講活動,邀請五名勞模與400多名師生面對面互動交流,用各自的奮斗歷程詮釋了“三個精神”的深刻內涵,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青年產線人才心中生根發芽。通過文化浸潤和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將家國情懷從感性認知升華為堅定的價值認同與行動自覺。
?產教深度融合,促進人崗匹配?
學校與華中數控、華工激光、海康威視等30余家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建湖北省首家“智能制造裝備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共同組織實施教學、共同評價學習成果。學校聯合企業開展海康威視“星光班”、鯤鵬“青藍工程”、檢安石化“訂單班”等定向培養項目。校企深度融合確保了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崗位能力的精準匹配。
搭建優質平臺,助力師生創新?
學校先后投入2000余萬元建設智能制造工程實訓創新中心,建成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等實踐平臺,將華中數控等企業真實產線引入校園;同時學校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基地的教師數字素養合作示范基地”“湖北省信息與機械綜合技術應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北省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湖北省大學科技園”“湖北省眾創空間”“湖北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武漢市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武漢市大學生創業學院”等,以優質資源平臺助力學生成長。
五年來,文華學院學生獲智能制造類相關國省級獎項200余項,孵化出12項發明專利。學校培育學生創業團隊21個,畢業生創辦企業20余家,校友柯興昌創辦的廣東普華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在2021年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賽區)中榮獲成長組第1名。學校師生共同創辦的武漢騰駿科技有限公司年營收突破500萬元,師生共創項目獲2025年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評審(公示中)。學校培養了如長江學子盧迪迪等創新創業典型學子,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公益科普惠民,成果廣泛示范
學校高度重視將技術創新成果和人才培養經驗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推廣應用成效顯著。學校的創新工作室學生團隊,如楓豹工作室與“科藝大篷車”志愿服務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智能制造、機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術轉化為生動的科普資源,持續送入中小學校園,累計服務學生超過5000人次。此項公益科普行動不僅成功將專業教育成果反哺社會,也生動展現了文華學子的責任擔當,“科藝大篷車”團隊獲評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務隊”。
在經驗推廣與行業影響層面,學校的改革成果形成了廣泛的示范效應。通過舉辦“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教育論壇、“數字賦能 智造未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研討會等10余場重要會議,學校系統梳理并分享了人才培養改革經驗。這些成熟經驗獲得了武漢東湖學院等20余所高校的借鑒采納,并直接推動了近10所院校啟動類似改革,其成功實踐被《湖北日報》等主流媒體累計報道12次,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學校為進一步擴大平臺效應,與湖北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共建了“湖北省智能制造裝備專精特新產業學院”。這一平臺為省內30余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及上百家中小型企業搭建了高層次的交流協作橋梁,共同致力于智能制造領域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其創新模式和顯著成效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供需精準對接,賦能制造強國
文華學院的探索證明,產線工程師培養需要系統性變革。其構建的具有文華特色的模式,不僅有效緩解了現代制造領域產線技術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更為區域產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支撐。
在文華學院智能制造創新實訓中心,筆者看到學生們正在智能化產線上調試機械臂。這種將課堂設在“縮小版工廠”的教學模式,正是產教深度融合的生動體現。通過讓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精準對接產業的“需求側”,文華學院為應用型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樣本,正在為制造強國戰略持續輸送著高素質的新生力量。(陳文濤、姚德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