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現實的真相是,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正在默默“降級”生活。
他們不再談投資理財、不再換新車、不再追求精致感。
最早醒悟的那批人,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轉學。
過去十年,中產父母的夢想是讓孩子去國際學校,仿佛那是一張能通往未來的貴族入場券。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說:“我們讀不起了。”
![]()
深圳、北京、上海,一所所民辦學校、國際學校陸續關門,背后不是學校的錯,而是家長們掏不出學費的無奈。
“以前是為了孩子拼命掙錢;現在,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止損。”
這不是個體的退縮,而是一場中產群體的集體冷靜。
曾經努力托舉的夢,如今正慢慢從虛幻中醒來。
01
幾年前,國際學校還是有錢有面的象征。
家長之間最常比的,不是孩子成績,而是在哪所國際學校讀書。
北京鼎石、上海德威、深圳貝賽思,這些名字對中產來說,就像是階層的通行證。
但現在,談起這些學校,更多人是苦笑。
有家長在朋友圈寫道:“國際學校的學費漲得比我收入快得多。”
以鼎石為例,小學學費30萬起,加上住宿、餐飲、校服、社團、校車等雜費,孩子每年花掉40萬只是基礎款。
要是家里有倆娃,等于一年燒掉一輛奧迪。
最要命的是,這還只是顯性支出。
![]()
國際學校的孩子,朋友圈里的標準配置是,夏令營在歐洲、鋼琴十級、滑雪培訓、SAT輔導班。
哪怕是最理性的家長,也會被看不見的攀比裹挾進去。
因為孩子也會說:“同學都報名了,我也想去。”這就是教育焦慮最狠的一面。
你以為在買教育,其實買的是體面、社交圈和心理安慰。
當中產收入開始跟不上支出時,最先崩塌的,就是教育預算。
房貸還得還,生活要繼續,孩子的路也不能全靠砸錢,于是,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選擇回歸公立學校。
一位深圳母親在采訪中說得特別直白:“國際學校太燒錢了,回公里后,突然覺得,老師不差、環境不差,孩子還能吃學校食堂,挺好。”
看似退步,其實是一種自救。
在經濟下行的當下,中產的理智,終于開始反攻理想。
02
當國內國際學校的賬算不動后,一些中產開始出走,去泰國、馬來西亞找教育自由。
理由很簡單:國外學費便宜,宣傳更動聽,小班制、無作業、重體驗、反內卷。
剛開始,家長們被這種輕松教育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人說:“孩子在那邊天天畫畫、種菜、爬山,笑得可開心了。”
可半年后,問題出現了。
孩子英語沒學好,數學倒退明顯,再回國內,發現根本跟不上課程。
還有家長感嘆:“快樂教育太快樂了,快樂到孩子都不想學習了。”
一位父親無奈地總結:“泰國的學校很好,就是太舒服,孩子要廢。”
事實證明,中產父母嘴上說要快樂教育,心里還是認競爭教育。
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就是靠“卷”改變命運的人。
![]()
而留在國內的國際學校家長,焦慮也沒少。
很多國際化雙語學校,看起來像名校,實際師資極不穩定,有的外教英語都不標準,有的課程空洞無物。
最讓人無奈的是,所謂的國際課程并不輕松。
頂級學校里的學生,除了正常課程,還要搞科研、準備競賽、做義工、寫論文、練特長。
他們的時間表,比國內重點高中的學生還滿。
有家長感嘆:“以前以為國際學校能讓孩子輕松點,現在發現孩子和我們都在卷。”
“卷孩子”變成了“卷家庭”,教育理想徹底失真。
03
每個國際學校的家長群,幾乎都是一個中產焦慮群。
大家表面風光,背地里都在計算,再供幾年,現金流還能撐多久?
孩子讀國際學校,意味著整個家庭都得圍著轉。
要參加的社交活動多,要負擔的隱性支出多,你不能讓孩子輸在任何一個“圈層細節”上。
這也讓國際教育,徹底變成了一場全家的硬仗,孩子卷成績,父母卷資源,祖輩卷財力。
有一位母親說得很直白:“為了讓孩子能進好學校,我老公辭職創業,我自己三年沒買過衣服。”
![]()
可更殘酷的是,這場托舉,結果并不確定。
即便孩子讀完國際學校,順利出國留學,也不代表就能跨入上層。
回國后,他們面對的依舊是同一片競爭激烈的職場,海歸身份不再稀罕,甚至成了學歷通脹的一環。
曾經那句:“讀國際學校走向世界”的豪言,如今聽起來格外諷刺。
世界的門確實開著,但能走進去的,永遠只是少數人。
04
有人說,2024年開始的國際學校退潮,是一場中產教育清醒運動。
曾經,中產父母像賭徒一樣,把所有希望押在孩子身上。
如今,他們開始意識到,教育不該成為債務。與其咬牙供孩子去假精英學校,不如腳踏實地過自己的生活。
越來越多家長開始轉向“務實教育”,去公立學校上學,補充興趣班,家庭氛圍輕松但有底線。
他們不再把孩子當項目培養,而是學會接受普通。
畢竟,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學霸、精英,但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合適的環境里成長。
![]()
這一代中產,經歷了太多幻滅,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理財縮水,收入不漲,連教育都成了負擔。
他們終于懂了,真正的“體面”,不是拼命維持的光鮮外殼,而是量力而行的生活姿態。
他們學會了放棄某些“虛假優越感”,也開始明白:
教育的意義,不是用錢堆出來的未來,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對不確定的世界。
05
這幾年,很多家長說了一句特別扎心的話:“不是我們不想裝了,是我們真的沒錢了。”
但換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一種成長。
當一個社會的中產不再被階層焦慮綁架,不再盲目追逐國際教育的幻夢,也許教育才有機會回歸理性。
真正的教育,不是往上卷,而是往內看。
不是培養出多少“藤校學子”,而是養出多少有自我認知、能面對挫折的孩子。
![]()
而那些從國際學校退回公立體系的家長,也許并沒有“失敗”。
他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給教育退燒,也給生活降溫。
畢竟,在今天的中國,最貴的教育,不是學費,而是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