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本應呼嘯穿過張家港城區的鋼鐵長龍,如今只停留在規劃圖紙上。當蘇州10號線延伸段的藍圖攤開在長三角的版圖上時,張家港段的選擇性“缺席”引發了一場耐人尋味的猜測——這座全國百強縣前三甲的富裕城市,當真建不起一條地鐵嗎?
張家港
在中國地方政府的施政邏輯中,“軌道交通從0到1”堪稱行政主官夢寐以求的黃金政績。它意味著城市能級的躍升、土地價值的重估,更暗含著主政者“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定位。按照常規劇本,張家港本應全力爭取這條“蘇虞張線”的東延,但現實卻上演了反套路劇情。
有當地官員私下調侃:“我們倒是想學某些城市‘借錢修軌’,可惜審計部門天天拿著《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級評定辦法》在辦公室門口站崗。”這句玩笑背后,折射的正是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剛性約束——在“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的紅線下,哪怕百強縣也得精打細算。
張家港全口徑財政收入雖超700億元,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264億元(同比增速僅1.8%),而單條地鐵的造價約每公里7-10億元。若修建30公里線路,相當于要掏空全年預算收入的四分之一,這還沒算后期運營每年數億元的補貼壓力。
耐人尋味的是,這條線路本質上是個“披著城際外衣的市內線”。從線位規劃看,它巧妙避開了“為他人作嫁衣”的尷尬:出張家港站向東不足10公里即入常熟境,像經過精確計算的導彈軌跡,絕不浪費一米在“服務鄰市”上。
有網友戲稱這是“長三角最精致的利己主義軌道”:名義上是連接蘇州主城的蘇虞張線,實則打造成張家港內部的“金港-楊舍-高鐵站”通勤專列。這種設計原本堪稱神來之筆——既滿足上級對都市圈軌交的規劃要求,又完美服務本地需求,相當于用省里的錢建自己的“一號線”。
但精明的賬本最終還是戰勝了精巧的設計。據測算,即便按最樂觀的客流量預測(初期日客流約3萬人次),每年運營虧損仍將超過2億元。對于正在經歷產業轉型陣痛的張家港而言,這筆錢足以新建兩所小學或補貼十萬平米人才公寓。
張家港的抉擇背后,藏著更深層的發展邏輯。這個以鋼鐵、化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強市,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沙鋼集團年利潤縮水超50%,陶氏化學等外資企業產能轉移,傳統優勢產業面臨碳減排壓力…
“現在修地鐵就像給減肥的人買大碼禮服,”當地經濟學者比喻道,“要么先瘦身成功再買合身的,要么花大價錢改了又改。”所謂“瘦身”,正是當前正在推進的產業升級——數百家散亂污企業關停整治,新興產業集群尚未完全成型,這個青黃不接的節骨眼上,超大額基建投資顯得尤為冒險。
更現實的是,張家港的人口結構并不支撐地鐵經濟。七普數據顯示,其常住人口僅143萬且老齡化率達22%,對比昆山(211萬人口/老齡化率16%)相形見絀。有網友毒舌評論:“總不能讓老人們天天坐地鐵去各個醫院趕場吧?”
![]()
張家港
張家港的困境實則是長三角縣域經濟的集體寫照。在“基建狂魔”的光環下,隱藏著殘酷的財政算力比拼:
- 財大氣粗的昆山同時擁有滬蘇軌交S1線、K1線等多條線路
- 隔壁的江陰憑借“借道運營”的錫澄線實現軌交破零
- 而張家港卻成了“蘇南軌交俱樂部”里唯一持觀望態度的成員
這種差異背后是發展模式的根本分野:昆山吃透上海溢出紅利,江陰背靠無錫市域網絡,而張家港作為“蘇州最北端的存在”,既要維持相對獨立的發展體系,又要在都市圈融合中找準定位。
有觀察家調侃:“張家港像班級里的優等生,雖然成績好但零花錢管得嚴;隔壁同學要么家里給買游戲機(上海輻射),要么哥哥帶著玩(無錫帶動),就它得自己攢錢買輔導書。”
未來破局的鑰匙在哪里?暫時的停滯不等于永久放棄。多方信息表明,張家港正在多條腿走路:
其一,爭取將蘇虞張線納入長三角多層次軌交規劃,撬動國家資金支持;其二,探索中運量替代方案,規劃中的智軌T1線(總投資僅地鐵1/10)已進入實質階段;其三,產城融合的迂回策略——通過高鐵新城片區開發積累人口,待人口達150萬閾值再啟動地鐵報批。
當地發改委人士透露的關鍵信息值得玩味:“不是不建,是等更好的時機。就像買房要等利率下調,我們等在專項債額度放松、建材成本下降的窗口期。”
這個長江南岸的富裕縣城,正在用最傳統的蘇商智慧應對新時代的挑戰:既不盲目攀比也不固步自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
張家港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